第119章白起的奇迹历程(3/3)

言,也未尝不是一场好事。白起声名鹊起自不用说,但宣太后终归不是秦国名副其实的统治者,到时候再拉拢白起,也未尝没有可能。

于是白起再一次踏上了征程。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白起在接到了出兵的命令后,对于双方的各个方面作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对比:

首先,在军力方面,秦国和韩魏联军的实力对比悬殊,秦军最终只征得10万兵力,而且许多还是老弱病残,非秦国的精锐力量;而反观魏韩联军,兵力数量达24万,可谓来势汹汹。韩国和魏国的兵力除了都是参加了垂沙之役的主力部队之外,还各具特色。其中,韩国之“材士”,全都是弓弩步兵。当时对于韩国的军队主力,《史记》中论述说“强弓劲弩皆在韩出”,“天下之宝剑韩为众”,“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达胸,近者掩心”。所以韩国军队在远攻城池之时,会有很大的优势。另一方,魏国军队也不是易与之辈,魏之“武卒”,个个耐力惊人,虽然全部都是身披重甲的重步兵,却都能健步如飞。如此魏韩二军,可谓珠联璧合、攻守兼备,秦军根本占不到任何优势。

其次,秦军在地理位置上的弱势,秦军要真正的打击到魏国和韩国的元气,就决不能坐以待毙。白起自然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因而他决定,实现中央突破,将战场从秦国占领地区转移到韩国和魏国的占领地区。而实现这一战略意图的关键,就是突破伊阙。然而伊阙所在为韩、魏门户,韩国与魏国自然派遣了重兵把守。更为致命的是,这里的地形为两山对峙,伊水流经其间,地势险要。韩魏联军占住了伊阙要塞,就等于将自己置于不败之地。白起所率领的秦军,想要突破此关,实在是难于登天。

最后,将士们不信任白起。虽然白起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表面上对于魏将公孙喜和韩将暴鸢这两个成名沙场多年的老将,表现得不屑一顾。但实际上,他很了解秦军如果不服从和信任自己,则军队必定离心,军心必定不稳。韩国和魏国的这两个将领已合作多年,曾经还一度攻入了楚国的方城,在垂沙一战中,让楚国精锐损伤殆尽。因此,此战不可轻敌,在鼓舞了军心之后,白起要做的是从战术上打败敌人。

白起此次作战方法是:各个击破。

秦军只要不与魏国和韩国联军一起交锋,就能够凭借秦国的尖兵利器和奋勇杀敌的气势,不输于一边。白起并不仅是骁勇善战的猛将,还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将领。

白起深谙用间之道,当时的韩国和魏国,虽然看似铁板一块,但是实际上两国在边境上一直没有平静过,只要给其中任何一个国家许以重利,就一定能够孤立另一个国家。

所以白起当机立断,给魏将公孙喜写了一封信,卑词假意与魏国言好,希望魏军能保持中立。并许诺事后的战利品会和魏国平分,秦军将找到机会和兵力较少的韩国决战。

公孙喜有多年领兵打仗的经验,很容易看穿白起的这个反间之计。所以他在看了白起的书信之后,直接将信件扔到一边,心中暗自想道:白起果然是个浪得虚名,唇亡齿寒如此简单的道理,连路边的路人都知道,又怎么能够骗过他公孙喜呢!

不止公孙喜,就连白起手下的将领也觉得,白起这一招实在是不怎么高明,这种浅显的计策,只要略懂兵法的人,都会很容易看出秦国的意图。而这恰恰是白起的真正计谋,如果连自己人都被骗了,那么公孙喜就一定会生出轻敌之心。

习读兵法,最忌“纸上谈兵”,关键所在是能够依据实际情况,让敌人分身不暇。所以白起又给公孙喜写了第二封信,信中谈到十分感谢公孙喜的配合,秦军明日就要攻击韩军,魏军只需要坐山观虎斗,事后少不了魏国的好处。

白起手下将领顿时便疑惑不解,前一次使出的离间计已使秦国使者碰壁,公孙喜已经明显看出秦军的意图。白起明知道结果,又为何送第二封信?

答案很简单,其实一开始,白起反间计的真正对象就不是公孙喜,而是韩国将领暴鸢。自然,和历史上很多著名而成功的反间计一样,这封信很顺利地就到达了目的地——暴鸢手中。

暴鸢脾气暴躁,他一见公孙喜竟然和白起暗自通信,很是愤怒,对魏国失去信任。既然魏国靠不住,那么韩国就只能依靠自己了。于是,暴鸢吩咐守卫阙与的所有弓弩手全面戒备,只要韩军能够守住伊阙这个门户要地,让秦军无法到达韩国一马平川的地界,韩国就可确保无虞。

次日,秦军果然出现伊阙之外,双方都如箭在弦上,大战一触即发。

(本章完)

/104/10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