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宫内外事(3/3)

吕不韦此时

(本章未完,请翻页)

才发现自己已经无法控制嫪毐,他不再是自己的助力,相反,嫪毐已经成为自己的一种威胁。吕不韦开始对嫪毐提出的种种要求进行限制。

这无疑也使得嫪毐对吕不韦产生了敌意,二人就在这种摩擦中使得斗争不断升级。虽然吕不韦占尽上风,但由于嫪毐跟赵太后特殊的关系,加之嫪毐进宫也是吕不韦一手策划,吕不韦也不敢贸然做出过激的行动,只能暂时按捺心中的愤怒。

秦王政七年秋,夏太后仙逝,她本是赵太后在后宫最害怕的人,夏太后在时,赵太后所作所为都还有所顾忌,而今没有了制约,赵太后便开始为所欲为,变本加厉的赏赐嫪毐。从雍城卫尉,到咸阳令,一直升到了上大夫。

秦王也想利用嫪毐牵制吕不韦,因此每当赵太后提出对嫪毐加封,他都无异议。很快咸阳的戍卫部队也由嫪毐掌控,此时吕不韦更加投鼠忌器,对嫪毐无可奈何。

秦王政八年,为了报复赵军偷袭蒙骜,秦军要向赵国复仇,但是整个朝堂对将军的人选一直拿不定主意,老将军都去世了,新的将领又多缺乏经验,不堪重任。而赵国此时启用名将李牧防守边关,如果不是智勇双全的将领,根本就不是李牧的对手。

吕不韦与华阳太后商量伐赵的人选,吕不韦想趁机削弱甚至是铲除成蛟的势力,这正中华阳太后的下怀。随着年龄的渐长,华阳太后已经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为了让楚国的势力能够在后宫一直站稳脚跟,必须保证嬴政的王位稳固,而成蛟始终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此去攻打赵国,以赵军的实力秦军必然无法取胜,如果退缩就可回咸阳治罪,剥夺爵位;如果硬拼必然是损兵折将,性命难保。所以此去必然是凶多吉少。

虽然吕不韦对赵太后拥有嫪毐后的所作所为很恼火,但是赵太后毕竟是先王亲命的辅政太后,因此伐赵的事仍然需要得到她的首肯。第二天吕不韦便面见赵太后,将打算派遣成蛟出征的决定告诉了她。

赵太后听闻此事,当然知道吕不韦的意思,此时她心中感觉到让嫪毐立功的机会到了,于是找嫪毐商量如何利用这次机会立功。

嫪毐平时收揽了众多的流氓和刺客,专门刺探咸阳城内大小官员的动向,他知道,自从嬴政登基,很多朝中的权贵都认为嬴政出身赵国,不是真正的老秦人,颇不服气。托孤的三位将军离世后,军方意见最大的就是樊于期,在家中时常流露出不满的意思。

嫪毐心中浮现出一个阴谋,即让樊于期作为副将随同出征,想办法迫使其谋反,成蛟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不会有什么主见,必然会被胁迫其中,这正是除去成蛟势力的大好机会,而他嫪毐也将趁此机会立下大功,获取爵位。

赵太后也觉得这是个让嫪毐立功的大好机会,因此不仅同意让成蛟为主将率军出征,还极力建议让樊于期为副将随同出征。

第二日上朝,议到攻打楚国的将领时,熊状道:“长安君曾在赵国做了很长时间的人质,必然对赵国的情况很熟悉,他又是大王的弟弟,值得信任。”

熊状自然是华阳太后安排的,夏太后已死,韩启的权力逐渐被削夺,也不敢再为成蛟说话。卫尉杨竭道:“长安君为主帅并无不妥,但年纪尚幼,需要一位老将军辅佐才能万无一失。樊于期将军大小数十战,胜多败少,因此作为副将协助成蛟公子较为妥当。”

朝中多数人都得到过暗示,因此并没有异议,决议就这样通过了,以成蛟为主将,樊于期为副将,领樊于期旧部十万人于秋收后讨伐赵国,中大夫令奇负责后勤供应,择日起兵。杨竭和令奇都是通过嫪毐推荐才得以入朝的。

樊于期得知自己要跟随成蛟出征赵2国,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他本一直是成蛟的支持者,在他看来,嬴政就是华阳太后和吕不韦的傀儡,并不能代表正宗的秦朝王室。此次出征必然是他们安排好的。

赵国的李牧一直是秦军的梦魇,如果武安君还在,或许还能一战,樊于期心中自然清楚自己的分量。于是,他便去拜见成蛟,商量对策,希望能够阻止这次出征。

成蛟却道:“桓将军有所不知,夏太后仙逝时,曾暗示我不能跟秦王作对,只要我们尽力而为,即使失败,也虽败犹荣,他们能耐我何?”樊于期见成蛟年少,并不能洞察其中的厉害,多说无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本章完)

/104/10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