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王林的棉花战略(3/5)

建国初期,新省主要种植的是草棉,纤维短、籽粒小、颜色黄,产量低,年总产量为万吨。建设兵团从1950年开始在北疆试种棉花成功后,又于1953年在南疆试种了长绒棉,自此开创了北疆棉区棉花和长绒棉的生产。

之后,我国科研工作者为贯彻落实“将新省建成国家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的“九五”计划,开始广泛引种,用陆地棉更换草棉,进行杂交育种,只为培育更高产、抗虫抗病、更适应新省不同棉产区环境的新品种。

棉花亩产量与种植区域、种植水平、棉花品种、自然气候等因素有关。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种植水平的不断提升,到21世纪的时候,我国的棉区,一般低产田棉花产量有180到230公斤左右,中产田在230到300公斤左右,高产田可以达到350到400公斤或以上,以上产量指的是籽棉。

而我国棉花产量的大幅提升,跟九五计划脱不开关系。

五年计划,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到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简称“九五”计划。

到2000以后,我国的主要棉花产量,都在新省产出,经过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改善品种,提高亩产量,每亩产棉量达到了500公斤左右。新、甘两地的产棉量,占到了我国棉产量的50%以上。

新省的棉花产量大幅提升,得益于现代化的改革。

经过九五计划以后,棉花种植产业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从土地准备、精量播种、水肥滴灌、中耕植保、棉花打顶、脱叶催熟,到机械采收、籽棉转运、清理加工等环节,均可靠机械完成。我们建立建成配套的农业机械运作模式,实现了棉田精准管理,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而这一切,在王林现在所处的九十年代初期,是不敢相信的。

我们九十年代以前的产棉区,主要是由各地的棉农播种,再进行统购统销,没有技术指导,也没有机械化生产,亩产棉花量十分低下,再加上地域、气候、病虫害等差异条件,南方地区大都只有一百多斤左右的亩产量。

王林想建立起自己的棉区,就需要提前实现九五计划中的部分规划,对棉区进行统一规划,采用机械化种植和生产,利用科研技术,研究更先进的杂交品种,提升亩产量。

九五计划,是国家的大战略。

这个计划不是王林一个人可以影响或提前的。

他现在要提前布局,就只能自己动手,自己投资。

王林打算联合申纺厂一起,打造一个产棉区,这个棉区产不用太大,能实现自给自足就行。

为此,王林准备和周伯强等人一起,前往江南产棉区考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