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邵氏(2/4)

整个香江,没有一个业界老板会做到他这程度,因此邵一夫最能掌握电影市场的趋势,说白了,他最熟悉观众喜欢看什么。

像他这样的人,不冒头做大都没道理。

所谓邵氏兄弟,其实早没了“兄弟”,完全是邵一夫一人当关,自始至终,邵一夫几乎就是庞大的邵氏公司唯一的精神领袖,说一不二。

但是,问题也出来了,随着他步入老年,精力、状态、判断力等方面衰退,邵氏公司也太容易跟着走下坡。从这一点看,邵一夫自然是无比成功,但是邵氏从公司治理层面而论,则未必有多厉害。

所以,自80年代中期,邵氏就已经有了没落的迹象,很多决策都陷入极大的失误,理由是邵氏自己内部出现了很多问题。

邵氏最辉煌时期,在1950年末至1970年代尾,差不多有接近20年,华语片独霸,号称全球范围内唯一可与好莱坞抗衡的力量。拍出过1000多部电影,风靡东南亚,甚至远销西方,连昆汀·塔伦蒂诺这样的国际巨星都曾是邵氏武打片的粉丝。

但是,邵氏的问题也太明显了,一旦有竞争对手出现,或者外部环境有变动,很......

第297章邵氏

容易低迷,落入自我捆绑的泥泞中。

比如,邵氏的片场制度对演员限制太严格,整体风格过于套路与雷同,根本极少能拍出体系外的作品。

为了商业利益,就知道疯狂拍片,底线无限放低,品质参差不齐。吵吵闹闹、装神弄鬼、打打杀杀,几十年如一日都是这些素材,观众审美也会疲劳。

旧时观众对视觉艺术还要求不高,一家独大还可以保持着。但是,一旦有了竞争对手,弊端立刻就显现出来了。

例如,韩国电影开始兴起,分羹东南亚市场,好莱坞咄咄逼人,邵氏就全面处在被围剿状态了。

另外,在公司治理上,邵氏对下面的人过于抠门,导致新人不进,高人出走,人才流失过于严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加重了邵氏的没落。

了解邵一夫的人都知道,邵一夫搞电影是极其精明的,别看他邵氏家大业大,旗下明星无数,实际上不仅拍片图省钱,对那些再牛气、再风光的明星、演员、导演也是很刻薄的。

邵氏这套苛刻的利益分成机制,做行业垂直垄断型企业时还行得通,一旦对手出现,就会大量人才跳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