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国际标准(2/4)

那个年代,一个月薪6000的普通青年,得勤勤恳恳工作2200年。

也就是从汉朝就开始工作至今,才能攒够亿,而人家郑小姐只需要在片场挤眉弄眼77天就可以躺获。

同样是打工人,有的人日入200多万,有的人一天连200元都没有。不得不感叹郑小姐这名字取得好:郑某爽郑某爽,挣钱真特么爽!

所以才会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影视就是个畸形。

在成熟的影视产业体系中,影视剧制作早就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流程与分工。

从演员到剧本到导演再到后期的制作、推广,演员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已。

而影视作品需要流量,需要粉丝支持。

明星在粉丝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粉丝既是物质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明星产品的消费者。

粉丝的双重消费特性,促使明星代言活动的作用在众多的广告形式中凸现出来,明星们成为了人际沟通中的主导者,而企业和广告商们则利用粉丝“爱屋及乌”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粉丝的消费态度与倾向。

尤其是在一些收费项目上——购买超前观看、周边商品等方面,极度需要粉丝支撑,所以剧组需要流量明星或容易上热搜的话题明星来加入,久而久之,给一部分头部明星大量砸钱也就成为“行规”。

在制作成本一定的背景......

第716章国际标准

下,演员获得的片酬过高,就势必挤压其他环节的制作成本,易青前世就听说过,制片方预算的50%80%,甚至更多都集中砸在几位知名演员身上,而只有小部分预算是给予幕后团队的,包括非常重要的编剧和后期制作等,于是“烂剧本”、“五毛特效”等频频出现。

最终将影响整个作品的质量和艺术效果。

这也是为何在欧美影视产业发达地区,演员片酬一般不超过整体制作成本的30%的原因。

后来有很多影视剧中,单单演员的片酬就占去多半,剩下的制作费仅够草草地结束拍摄,那更别后期了,所以最后呈现给观众也只能是一个应付版本,流量明星盛产烂片也就能解释了,因为是真的“没钱”好好拍了。

反之,一些良心剧,如《人民的名义》,没有小鲜肉、没有流量担当,取而代之的是张峰毅、吴钢、张之坚、刘慧芳这样近40位的资深戏骨。

这部剧总投资在亿左右,但所有的演员总片酬却只有4800万元,都不够一个所为当红“小鲜肉”的片酬。

特别是一些热钱涌入影视行业,客观上也对演员天价片酬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毕竟,相对于热钱涌入的速度,影视人才的培养要缓慢得多,这就导致了演员成了更稀缺的资源,身价一路水涨船高也是必然,而一些靠着众多“粉丝”和漂亮脸蛋走红的“小鲜肉”“网红”疯狂掘金,整体上也抬高了演员片酬的非理性程度。

易青前世认识一个制片人,他曾和易青说过:没回要筹备一个戏,人还没等出门,就开始为了钱发愁。

何解?

......

第716章国际标准

请完演员,都特么没钱拍戏了。

当时演员们的片酬真的是跟疯了一样,除了那位凉凉的郑某爽,“抠图女王”杨天宝8000万的天价片酬公开以后,更是引来众多网友的怒怼,郑某爽虽然道德~~~,可人家好歹科班出身,不能说人家没演技,杨天宝有什么?

挤眉弄眼,撅嘴修脸。

还不自知。

在接受采访时就公开表示:我的价值完全值8000万的片酬!

值你乃乃个纂!

这样一种畸形化的“天价片酬”现象,说到底还是中国影视产业不成熟的产物。

相比较来说,巩丽的5000和葛尤的2500实在亲民。

这可是国际标准。

四个人一直喝到了半夜12点,张一谋和巩丽结伴走了。

酒后~~~

易青看着旁面红着个脸的葛尤~~

你想干啥?

“没多吧?”

葛尤笑得像个憨憨:“没~~没事儿,好着呢。”

好个屁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