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3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3)

所以,便连这段感情都是没有遗憾的。

“胜南,你说的不错,瀚抒他,确实是去了天涯海角。不过,他不是一个人去的。他和红樱,一起去了天涯海角。”吟儿噙泪而笑。

三日后,程凌霄、陈旭、辜听弦、孙思雨前来拜祭瀚抒,同时,也想借着这难得聚集的机会、在瀚抒的灵前解开几个陈旧的心结。

这些天来,黄鹤去利用祁连山尚未稳定的因素频繁激起祸端,先前蓝扬处理不及时引起的叛军事件,好在有辜听弦鼎力相助终于维稳。然而除却这一事件,孙寄啸与盟军经年未决的恩怨也被旧账重翻。

“孙寄啸曾因郭昶之死质疑林阡授意莫非见死不救,也曾咬定二十年前其父母之死是宋方刻意出卖。”黄鹤去不愧离间分化的老手,上回金军由他扳回一城,往后似还想从孙寄啸身上寻获漏洞——孙寄啸对盟军曾经有过的敌意,在洪瀚抒和林阡战至白热的日日夜夜,对于参战三方都不是秘密。

这也是金方大多数人对孙寄啸的印象还留在急躁甚至不识好歹的根因,此番黄鹤去吸取了轩辕九烨的教训知道孙寄啸不会那么好糊弄,但谣言向来是能骗几分是几分、能损几人是几人,自然能够散播;况且金军此情此境,需要散播谣言、临时制造不安,若然能有幸造出长久不安,更是日后金军之福。

然而,关于孙长林甄叙夫妇之死,孙思雨早就对孙寄啸澄清过。饶凤关之战程宇釜死于北斗七星之手,临终之际向林阡托付青云纯阳剑,心心念念的只是“请盟王将这把剑交给在下的师兄……程凌霄,请他……原谅……”

那程宇釜,就是当年策应孙长林甄叙夫妇的细作下线,也正是孙寄啸一直耿耿于怀的那个对父母刻意出卖的、最近一处据点的青城派高手,他,代表着二十年前的抗金联盟。

会是什么原因,使程宇釜在间谍活动失败之后不再回青城山,而是选择归隐在短刀谷做一个中立势力?若是真的刻意出卖,为何临死还念念不忘着要向程凌霄述说这份愧疚、遗憾……

“那是宇釜师弟对他自己的惩戒,当年他没有做好策应你父亲的任务,救援不力……那次事件之后,他性格大变,甚至他觉得自己,连抗金都没资格了,义军他也不能再参与……”孙寄啸原先不肯接受孙思雨的转达,直到榆中之战和辜听弦交心,才终于愿意倾听,倾听程凌霄讲述,程宇釜请他原谅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和孙思雨之前猜测的也*不离十了,真相就是这样的。

“宇釜当年完全不是刻意出卖,而只是救援不力。他闻讯策应,被金方围堵在半途,其实那种层次的高手,素日他一定可以及时、全数诛灭,不料就是那夜,他的剑法无故失手,关键时刻竟被刺伤、延误,赶到时孙府已被血洗,他恨只恨自己、不能一同战死……”程凌霄回忆之时,不无叹惋,孙寄啸眼角湿润,一直沉默。

“寄啸,那帮金人唯恐天下不乱。先前田若凝田将军战死。师父他也是意料之外、救援不力,却被黄鹤去诬陷成刻意牺牲……可是,田将军若还活着。金军败得更快,盟军何必多此一举得不偿失!师父才没那么卑鄙,也没那么笨啊!”辜听弦思及旧事,更觉出当初的自己有意无意的指责对林阡是怎样的伤害,“同样的,若是牺牲了寄啸的父母,抗金联盟在金国的细作集团全部崩溃。有百害而无一利,完全没有刻意出卖的动机!”

孙寄啸原与程凌霄有师生之谊。又听听弦从动机着手说服极强,自然取信了大半。当初他对程凌霄从程宇釜这里来的敌意多半是生搬硬套,而说“当年盟军刻意出卖、现今盟军一丘之貉”则完全是牵强附会。当初孙寄啸之所以一口咬定并借此仇视盟军,为的只不过是坚定自己和洪瀚抒一起反林阡的信念。如今情境早已不同。孙寄啸不想再恨程凌霄,也没与盟军敌视的道理,这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东西还信来何用?

“好,谣言里的那些,我绝对不信。当年的盟军没有刻意出卖我父母的可能;二十年前的旧事,也断然不会影响我和现今盟军的关系。”关于父母之死,其实这里大部分人要他不仇盟军太容易,唯独程凌霄,是代程宇釜个人要他谅解的。比较难。

见程凌霄翘首以待,孙寄啸终于松口,面色也见缓和:“我也相信程掌门不打诳语。当初程宇釜就是救援不力。后来他也为此愧疚一生,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他在临终前重新站在了抗金前线,总算对得起我父母的牺牲。所以,程宇釜业已不再是我的心结,父母之仇,只在程沐空与王淮。皆已服罪或被我手刃,是以孙寄啸彻底放下。”

看孙寄啸总算对父母之死完全释怀。众人皆是轻松得多,陈旭上前,即刻劝第二场和:“三当家,还有个人,也将与盟王和盟主一同前来。他们,随刻就到。”

“是谁?”孙寄啸脸色忽然一变,其实都要靠陈旭出马了,他已经大抵猜到是谁。

如果说孙寄啸对盟军从程宇釜这里来的敌意多半是生搬硬套,孙寄啸对盟军从郭昶那里来的敌意却是有理有据,虽然时过境迁了他不可能再恨盟军、而是理智地把怒火压制在了罪魁祸首一个人身上……毕竟这敌意却根深蒂固。

这个名叫莫非的罪魁祸首,林阡在安葬洪瀚抒的第三日去而复返,显然是下定了决心要来与孙寄啸解决矛盾。

事实上,这些年来若非战争耽误,林阡早就给他们摒除了前嫌,不会教怨恨越积越深,不过对此林阡虽然不紧不慢,却也是行动颇早,今年夏季便请程凌霄出山,请程凌霄,除了对敌薛无情之外,俨然是希望他做一个和孙寄啸通融的桥梁——什么桥梁?救援不力的桥梁。

程宇釜和莫非的错误,本质上还是等同的,偏巧在孙寄啸那里,误解也是差不多的。程宇釜当然可以作为莫非的缓冲和过渡。

“三当家,我知你还对二当家的死有心理阴影。趁着今日莫将军向盟王复命,盟王马不停蹄就把他带了过来……”陈旭还想说。

“你明知道,我不愿见他!”孙寄啸无礼打断,噙满泪水,“陈旭,你难道忘了,二哥他当年死得是怎样不明不白!”

“三当家,为何就是不能接受,那是意外,和二十年前一样,是意外。”陈旭叹息,其实他也是花了好久才走出阴影。

“孙三当家。”那时帘帐掀开,莫非果然到了,站定,见面便述罪责,语气不卑不亢,“我知道要三当家释怀很难,但必须向你述说,当日因为私事烦扰,是我莫非醉酒失职、疏忽了郭二当家的冒死报信,一切都是我的罪过,而与主公没有关系。”

黄鹤去的谣言中,说郭昶之死是“林阡授意莫非见死不救”,事实上,盟军在这件事上见死不救是有动机的说得通的,但经过这么久的相处,孙寄啸当然不会像当初一样,口口声声说林阡授意要侵吞黑道会,因为林阡不是那样的人。只是,孙寄啸将谣言折了一半,他本人也一直坚信,郭昶之死是“莫非见死不救”。

要说自己是何时对林阡改观的?应当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吧。具体记不清了。是洪瀚抒失踪后林阡对祁连山的长期襄助,还是榆中之战终于有了和他近距离的接触交流,或是从某次对敌中发现瀚抒对林阡的敌意根本是假的站不住脚的……不管怎样。无需莫非解释林阡,孙寄啸相信林阡。

不相信的只是莫非。

既已归顺林阡,孙寄啸也知道避不开和莫非共事的结局,本想强压着这团怒火以后再说,大不了见到莫非绕道走,没想到林阡竟然这么早就迎着谣言把祸首带来了。

“本就和盟王没有关系!孙寄啸知道,郭昶绝不是盟王所害。然而,莫非不是程宇釜那样的救援不力。他是失职根本没有救援,与见死不救有什么两样!不是刻意,也犯下了!他比程宇釜还应该愧疚,应该受到惩罚。盟王居然没有因此杀了莫非,实在不够解恨!”孙寄啸怒骂。

不再是怀疑人格,但必须不信任能力。

到如今谁还会歹毒地猜测盟军对黑道会的心意啊,然而这口气久久不能消除,是因为莫非在这件事上确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还因为孙寄啸在这件事上有着切身体会孙寄啸耳闻目睹断定没有误会!

“二哥与莫将军报信之时,俨然奄奄一息,即使莫将军未曾醉酒,二哥也已回天乏术。”陈旭虽出谋划策一流。口才却完全比不过孙寄啸。

“那又如何?莫非因此没有及时对受困的我军伸出援手,岂非实情?不管二哥的死是不是他所害,当年黑道会死伤惨重。一切根源都是莫非失职。这件事,除非盟王处决莫非,否则我不会善罢甘休!”虎目噙泪看向林阡,此刻孙寄啸和莫非一样都是林阡的麾下,林阡不能包庇更不能偏私。

一方醉酒渎职、未作救援,一方性命攸关、水深火热。莫非的罪行比程宇釜重、惩罚却比其轻,孙寄啸当然能宽恕程宇釜却不能释怀莫非!

“主公。当初宽恕莫非,是因川东需要战将,如今川东稳定,莫非愿意领罪,以绝后患!”莫非为了盟军安定,当即开口愿意顺应孙寄啸之意领罚,林阡没有回答,是默认吗,默认也好,一场风波眼看就要平息。

如果把这一切和林阡剥离、只归咎于莫非失职,那么孙寄啸当然可以原谅盟军、可以绝无芥蒂地效忠林阡,但是林阡必须顺从他的意思,对此番战胜的莫非以旧罪剥夺功劳,严重一点,甚至要取其性命以泄孙寄啸心头之愤。

但是,吟儿又怎能让林阡不能两全其美?心结不解,总是不能和衷共济,或还埋下祸根。孙寄啸非但不能真正解气,莫非还会深受委屈,对其麾下则更不公平。

“然而,莫非手里有一个最兴盛的黑道会。”一直没有开口的吟儿忽然说,孙寄啸一怔,看向她。

吟儿虽然说得轻,却哪字哪句不对了:“且不谈当年莫非曾经当场就受到刀创的惩罚,其实后来莫非在广安奋发治理、奔波劳碌,不也是惩罚的一种?只不过,和程宇釜前辈的自暴自弃不一样。”

“莫非这些年的努力,对得起郭昶的牺牲,弥补得了黑道会当初的损失,将功折罪,也当得起郭昶交托的繁弱剑。”吟儿走到孙寄啸身边,步步是赢,哪字哪句,不敲打在孙寄啸的心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