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募股(3/3)

而除了这些大明向西方出口的商品之外,穿越集团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大明从西方和东南亚进口的商品,绝大部分也能在本地进行生产。如国内需求量较大的各种香料、珍贵木料、玻璃制品,乃至西洋军火,胜利港都有产出,而且还有北越这个供应商可以提供一部分海南岛所没有的特产商品。原本需要跨海去马尼拉甚至遥远的巴达维亚才能买到的一些西方商品,现在大多都能在胜利港直接采购到了。

说到这个份上,陶东来已经将“琼联发”的优势展现得非常清楚,在占据了先天地理优势的形势下,如果能在本地生产出东西方所需的各种商品,再加上本地贸易政策的宽松环境,军事防御的强大保障,那么胜利港乃至琼州岛演变为南海地区的商贸中心就仅仅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在这种地区功能演变的过程中,“琼联发”将会起到极大的引导作用至少在明面上将以“琼联发”的投资方向和经营项目为主导。至于说这个过程中将会产生的收益,在座的大商家们都能掂量,那可不是几万几十万两银子能够衡量的了。

虽然在此之前股东们已经参加了好几次的座谈会,不过这次来到胜利港之后结合亲眼所见的各种事实,再听取了陶东来的这番说明之后,众人都感觉对于“琼联发”的发展前景有了更多的信心。

以众人亲眼所见的情况来看,至少在琼州岛南部的崖州,已经不会再有任何力量能够与海汉人抗衡。“琼联发”在本地开始运作项目之后,影响力大概就仅次于海汉执委会,应该还会处在基本成为摆设的崖州官府之上。最让他们感到心动的是,海汉人画出的这块大饼可不仅仅是开垦荒地,弄几块种植园之类的小打小闹,而全是瞄准了具体的目标,要在本地兴建起各种能赚大钱的产业。如此之大的布局,是这些自诩为顶级富商的股东们之前连想都没想过的。

在给这帮人打足了气之后,接下来便是由施耐德主持,开始向众人讲解项目具体的操作过程,并发起公开募股筹集项目的运作资金。

按照当初商量好的持股比例,海汉方将作为最大股东,自动持有每个项目五成一的股份,而剩下的四成九,则将向十二家股东进行募股。考虑到某些项目可能并不为股东们看好,如募股结束出现资金不足计划所需的情况,将由海汉一方负责补足。另外为了避免股东们在某些热门项目上发生争抢,对外这四成九的股份将按该项目入股人数进行平均分配,如其中有人认为配额超过自己愿意认购的数目,那么再把超出的部分拿出来分给其他愿意认购的股东。

这次商务部门为“琼联发”所准备的募股项目一共有七项,内容均在众人手中的项目说明书里。其中既有在琼州岛发展蚕桑业这种长线投资,也有见效会比较快的陶瓷业规划既有三亚内河港开发计划这样非常实际的基建项目,也有一些股东们觉得比较玄乎的项目,比如胜利港至广州定期客货运航班计划。

即便是项目计划资金最少的陶瓷业,也开出了五万两白银的募股盘面,其中两万五千五百两由海汉方出资,剩下两万四千五百两由十二家股东竞争,最低准入门槛也高达一千两。尽管费用不菲,但作为收益明显可见的项目,十二家股东都表示了出资参与的意愿,于是仅仅只用了两分钟就完成了这个项目的募股,平均分摊下来每家不过两千两出头,倒是谈不上什么负担。

计划书上标明的项目投资期为半年,在这段时间内“琼联发”要在本地组织修建瓷窑,从大陆雇佣技工,完成瓷器的生产开发,并要找到外销的渠道。

16到18世纪期间,以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为首的西方海商从大明购买了海量的瓷器运往欧洲。1603年荷兰人的武装船队曾在马六甲海峡截获了葡萄牙的一艘商船nrn号,船上竟然有总重60吨,超过十万件的瓷器。随着荷兰在17世纪取代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在远东地区的海上霸主地位,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运往欧洲的瓷器数量就急剧增长,根据东印度公司残存的档案统计,17世纪上半叶,通过其商船运往欧洲的瓷器至少超过300万件,整个17世纪贩运到欧洲的中国瓷器可打2000万件以上。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商人,都绝对不会忽视瓷器这一门利润非常丰厚的买卖。海汉人既然能够有办法在琼州岛经营瓷器业,那股东们当然也不会错过了这个白白赚钱的机会。如果一切进行得顺利,那投进去这点银子在年内就可以成倍地收回来了。

在项目的募股结束之后,立刻有人送上了协议书,供股东们签名画押。至于收钱倒是不急,反正后面还有很多项目,大可谈完之后一并收取。这协议书需要缴纳入股金的收据才能生效,倒是不用担心有谁能逃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