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斗智(2/5)

当然,恐慌情绪只存在于老百姓中间。

对于京城的大户人家,无论是干旱还是水涝,都不会对生活有半点影响。

大户人家有足够的钱,足够的存粮。甚至他们本身就是粮商。对某些粮商来说,天灾年间,反而是发财的好机会。

京城内外,纷纷乱乱,朝堂上也不太平。

干旱已经是事实,朝堂必须拿出一个章程,到底要怎么救灾。按照往年的规律,干旱之后往往伴随着洪涝灾害。很可能就发生在七八月份。

言下之意,朝廷要先后组织两次救灾。一次是应付干旱,抢种耐旱的粮食以解饥荒。二是应付水灾。

水灾过后,粮食减产,绝收。到了冬天,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就会饿死冻死。当死的人一多,届时只要有人振臂一呼,老百姓就会揭竿而起。

别以为京城附近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当老百姓没饭吃,即将饿死的时候,没人管得了这里还是不是京城。

这样算下来,如果灾情不能缓解的话,朝廷一共要救灾三次。这对朝廷的压力是极大的。

宋子期身为户部尚书,管着朝廷的钱粮,这些压力绝大部分又都转嫁到了宋子期身上。

好在宋子期早在二月份的时候就开始做准备。已经购买了足够的粮种,只要旨意一下,就给老百姓派发粮种,同时发放少量的救灾粮,希望能够撑过这两月。

两个月后,情况要是还没有缓解的话,届时就得大量派发救灾粮。朝廷官仓里面的粮食,肯定支撑不了那么多人吃饭。

到时候户部就需要拿出钱,到市面上购买粮食救灾。这又涉及到粮价问题。

粮价问题,永远都能牵动所有人的神经。

一个个的问题抛出来,老臣们还能稳得住,毕竟类似的事情经历了太多太多。

而坐上皇位才两年多还不到三年的元康帝,却紧张了。

这是他身为皇帝之后,第一次遇到大规模的天灾,而且就发生在京城地界。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警示。

以前没做皇帝的时候,元康帝觉着这类事情离他很遥远,完全可以做到漠不关心。如今坐在皇位上,他才意识到,身为一个负责任的皇帝,每一次天灾都会牵动他的神经。

好在,他还有一个能干的户部尚书。

由宋子期牵头,朝堂经过几天的讨论,终于商量出一整套的救灾方案。紧接着户部的官员,四下出动,前往各个县,开展救灾工作。

这是第一场救灾,只针对受灾的农民。至于在诚实里生活的小老百姓,暂时还不需要朝廷出面救灾。他们每天做工的工钱,还能支撑全家人的生活。

与此同时,元康帝给顺安商行下了命令,要求顺安商行带头平抑粮价。

按理说,皇帝下了命令,无论是内务府还是宁家,都必须照办。

可是在利润面前,很多简单的事情都开始变得复杂。毕竟人心是贪婪的。

顺安商行表面上在听从命令,平抑粮价。实际上顺安商行是在惜售。他们只等时机一到,就会将库存的粮食抛售出去,大赚一笔。届时就算元康帝追究起来,事情已经尘埃落定,利润也已经到了口袋里。

不仅如此,顺安商行还趁机将霉烂的粮食当做优质粮发卖。

有老百姓买到发霉变质的粮食,找顺安商行讨要说法,顺安商行的伙计和护卫直接将人打出去。

老百姓们求告无门,只能自认倒霉。

可就算这样,也不会影响到顺安商行的粮食生意。

毕竟自从四海商行退出京城粮食市场之后,顺安商行一跃成为京城最大的粮商。只要是在京城内生活的老百姓,就免不了会吃到顺安商行的粮食。

这个时候,京城的老百姓特别的怀念四海商行。

四海商行做事公道,童叟无欺,而且粮食品质好,从来不卖发霉变质的粮食。

京城的老百姓呼吁四海商行回到京城粮食市场,同顺安商行大干一场,将顺安商行从京城的粮食市场上赶出去。

这种呼声传到了宋安然的耳朵里,宋安然却不为所动。因为回归京城粮食市场的时机还没到。

宋安然每天按部就班,一边打理着国公府的内务,一边留意着京城各方面的消息。

这天,一大早,就有人递上拜帖,要见宋安然一面。

喜秋将拜帖交给宋安然。宋安然翻开一看,约她见面的人竟然是内务府总管太监魏德召魏公公。

魏公公约宋安然一日后在西市某家茶楼见面。

宋安然知道那家茶楼,是内务府的产业。

宋安然轻声一笑,合上拜帖。

喜秋有些担心地问道:“少夫人,内务府总管太监魏公公为什么要见你啊?不会是为有什么阴谋诡计。”

宋安然摇摇头,笑道:“我要是平民百姓,我肯定不敢去赴约,我怕他们会下毒害我。不过我不是平民百姓,我是国公府的少夫人。给他们十个胆子,也不管在见面的时候算计我。至于他们约我见面的目的,要么是为了粮食。毕竟京城的粮商听说闹得挺厉害的。要么就是为了别的事情。”

“那少夫人要去见魏公公马?”喜秋问道。

宋安然轻声一笑,说道:“当然要去。我也很好奇魏公公的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宋安然将拜帖交给喜秋,让喜秋收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