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发现美的眼睛(3/5)

贺虎臣寻思我跟李鸿嗣不熟啊!

愣了一下,他才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闹半天自己被举荐了。

尽管早就知道身边这个杨麒不是个东西,但贺虎臣觉得自己还是低估了他不是东西的程度,贺虎臣抱拳道:「大帅,末将跟李鸿嗣就是一起议过事的关系,谈不上熟,而且末将与杨麒将军是真的不熟,只是凑巧成为同僚,他不了解我。」

说罢,又自觉说话有点僵硬,便抱拳道:「若大帅需要,末将可以写封劝降书给李鸿嗣,不过他那人脾气很臭,跟谁都吵架,未必愿降。」

一边的王承恩看着俩人闹笑话,这会才开口道:「李鸿嗣确实脾性怪异,但对朝廷调令任劳任怨,恐怕难以劝降,末将以为还是兵贵神速,迅速击垮他的防线,以防杨嘉谟与其汇合。」….

刘承宗对此只是一笑置之,他能看出来,三个总兵官,杨麒的表现欲望最为强烈,可以尽快带兵,但他不太可靠。

至于贺虎臣和王承恩,才是真正的可靠之人,不过刘承宗更愿意找机会让王承恩领兵,贺虎臣则更倾向于培训军官和练兵。

毕竟贺虎臣除了儿子在青海,家卷都在保定,刘承宗也不知道崇祯皇帝对其家卷是个什么待遇,估计在牢里关着呢,要是满门抄斩,贺虎臣就可以带兵了。

战事宜速战速决,几乎是他们的共识,高应登、魏迁儿、张天琳、冯瓤等人则是看法一致,这帮人并不在乎怎么打,只在乎让不让他们打。

因为某种程度上明军将领和元帅府将领对战略选择有相同见解,但凡有机会,都会选择速战速决。

在这种情况下,李鸿嗣急吼吼跑过来,勐地刹车就地修造防御工事的架势,就意味着没有足够的取胜信念,这才转向被动防守。

只不过刘承宗暂时还不知道李鸿嗣转向守势的原因,因为原因太多了,兵力不足、兵甲不整、军心不振?都有可能。

这个时代缺少谋而后动的客观条件。

就在刘承宗打算下达攻坚命令时,他注意到官署正堂末座站着的降将胡志深跃跃欲试。

说实话,刘承宗对肃州降将,没有报以任何期待,肃州留守将领里唯一一个有军事才能的指挥使王彦明在起事中被杀了,而世袭指挥使出身的胡志深没有任何领兵经验。

军事上的问题指望他,

基本上属于奢望了。

不过刘狮子觉得既然叫人家过来了,看这跃跃欲试的劲头儿,他还挺想让胡志深说点什么,增加一点归属感,便道:「胡将军有话要说?畅所欲言。」

胡志深是想说,但真让他说,周围帅府诸将的眼神一过去,肃州卫的废物小点心又紧张起来了,往前上了两步,硬是组织了半天语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