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1章 相互攀比(3/4)

“视察固重一校的时候,学校主要领导向我反映了桩历史遗留问题……”

没等方晟说完,张荦健道:

“老郑和老季的人才引进待遇没到位是吧?不错,悬在半空好几年了始终没能落地。”

“卡在哪个环节?”

“说起来他俩是郁磊申长在集团主管教育时引进来的,手续办到一半移交到我面前,”张荦健边回忆边说,“我看了看档案,再了解当时固建区学校情况后没敢签字,事情也就搁了下来,再到后来接手的更不会承认了。为这事郁磊申长打过几次电话,也……也发过脾气,唉……”

“为什么不敢签字?”方晟不动声色问。

“一是依据不足,当时集团没有出台教育人才引进规定,等到谈妥此事开始操作时也意识到问题,匆忙发了个实施细则,用民间的话来说叫做先入洞房后登记,明显逆程序操作;二是材料不全,没有完整的会谈记录和引进协议,等我索要时才补了个师范附中参与的三方协议,又是显而易见的补充材料……”

方晟不以为然:“作为探索性做法可以行动在前完善规章制度在后嘛,谁都预见不到前面的路有多长。”

张荦健道:“最要命的是第三点横向比较存在一碗水端不平现象,小中专、技工学校需要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素养的人才,这类人才要么得到重用转入行政管理岗位,要么在大厂、基地和研发方面成为骨干,都不愿意到学校教书——在他们看来等同于被打入冷宫永无翻身之日。集团没办法想出‘人才交流’一招,凡寻求进步的技术人员都必须有任教经历,总算部分解除技工学校老师荒的问题,也通过这种方式半强迫半做思想工作地留下少数……”

“哦,”方晟听懂张荦健的潜台词,都是人才,凭什么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享受那些特殊待遇,集团内部的一无所有!遂问道,“以‘人才交流’留在学校的有多少?”

张荦健在笔记本上找了会儿,道:“五六十个吧,真的都是各个小中专和技工学校中坚力量,如果每人分套房子,恐怕得包两幢楼!”

“那不现实,本来我就没打算给房子而考虑房补形式。”

“他们有一点硬气,就是从集团技术岗转到学校时都签了‘人才交流协议’,完全符合郁磊申长出台的实施细则中列举的条件。”

得,张荦健的话合情合理,有根有据,这事儿又搁浅了。

在现行体制下做事真难啊,不做啥问题都没有,你好我也好大家都好;大胆探索了、付诸实施了,马上冒出这样那样的羁绊,叫你寸步难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