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九章 最后之作(2/3)

杨教授一边带着韩博欣赏画廊里的其它画作,一边微笑着解释道:“对于书画类的艺术品,价格和价值是不相同的,价格低不一定艺术水平低,价格高并不能代表作品的艺术水平高。价格是人为的,价值是客观的。

艺术创作应该重在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市场价值则是次要的。真正的艺术家,他们穷尽一生在追求真正的艺术,永远不会把价格当作自己的终极目标。所以,在这个圈子里谈价格高低没有意义。”

这显然不是韩博要的答案,看着他欲言又止的样子,陈雨琳笑道:“这几年的拍卖市场上,国画比油画更受追捧。这主要与我们中国受众的欣赏习惯有关,觉得未来的收藏市场中国画要大于油画,中国人更容易接受中国的水墨艺术,这是文化的一种不可替代性。

在这个大环境下,一幅含义很深、意趣很浓的高水平作品,都不一定能拍出高价,何况这样的作品。尽管现在的画作市场不仅拼水平,还拼作者的人气,甚至拼作者的社会背景,但好的作品一定能经得住时间考验。”

“现在不值钱,或许将来能卖上高价?”

“梵高一辈子只卖出一幅画,但是到今天,每一幅梵高作品都是价值连城。所以,最后的赢家,一定是那些高水平的作品,能够流芳百世的作品。”

正说着,门口来了一辆警车。

一个民警跑进来立正敬礼,韩博抬起胳膊回礼,说了一声:“搬进来吧。”

“是!”

杨教授等人被搞得一头雾水,只见民警跑出去打开警车后备箱,又捧进来两幅油画,一幅是肖像,一幅是风景,看到作品上的作者署名,陈雨琳下意识问:“韩局长,刚才那份日落也是吴先生的作品?”

“陈小姐认识吴澄?”

“不认识,之前也没见过他的画作,但对这个名字有印象,我就是靠卖画吃饭的,所以比较关注艺术品市场的动向。吴先生好像是东山人,去年底好像在香港一家拍卖行拍出过一幅画。”

“你参加过那个拍卖会?”

“没有,我是听朋友说的,圈子就这么大,谁的作品拍出高价,在圈子里传得很快。”

“记不记得以什么价格拍出的?”

“好像三百多万港元,跟那些画作动辄拍出几千万乃至上亿的大师自然没法比,但他拍出的是油画,并且对我们这些卖画尤其专门从事艺术品投资的人士而言,一个新起来的画家的作品比大师的画更具收藏投资价值。”

谈油画艺术李晓蕾跟韩博一样不懂,但说起投资她是专家,忍不住笑道:“大师的画那么贵,升值空间不大甚至有风险,搞不好会砸在手里。花同样的钱,能入手几十乃至上百幅新人新作,只要其中一个新画家能火,其收益都可能超过收藏大师的画作。”

“差不多,韩太太绝对能去搞艺术品投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