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宣镇北路饷用银圆(2/5)

为了推行银圆、铜圆之时,省下些换算的气力,张诚特意改成了十进制,而非大明盛行的十六进制,按他的意思一两等于十钱,一钱又等于十分,而非大明的一两等于十六钱。

如此换算,一两黄金约等于十两银子,而一两银子则可兑换两千个制钱,本来大明一两银子可兑换一千个制钱,但到了明末这时,一两银子竟可兑换一千五百至两千个制钱。

反正这些银圆、铜圆上面都已标注好了面值,且更是可凭大小来区分,人们在使用之时,只需凭标注币值结算即可,若是想换回银两和制钱,亦可到各堡官店中去兑换。

张诚的设想仍是如同军票一般,并不强制民间使用银圆与铜圆,仍是以代军饷的形式发放给麾下营兵、屯军们。

如今,军票在北路已是被广泛接受,其最大的优点便是稳定,最初时,军兵们还要到官店中兑换成米、布、银子才能使用。

现在北路各处商铺都已经直接收军票结算找零了,就连离得较近的东路诸堡也受到军票的影响,对其颇为信赖。

正是有了军票的基础,他才敢想以银圆、铜圆来代替饷银,将来结合军票在北路逐渐通行起来,到时候在民间的接受与普及,也定必不是什么大的问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