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8【国之基石】(2/4)

汪明然还没把信读完,就已经瘫坐在椅子上。

他家侵占的农田,肯定超过了二十亩,按《大同律》是要杀头的。虽然被皇帝特赦活命,但子孙的前程被毁了,他堂弟、侄子的乌纱帽也没了,往下三代的五服亲全都不能再做官。

怎么会这样?

汪明然感到很委屈,他为大同新朝立过功啊!

徐颖刚到扬州的时候,身边只带了几个人,情报网络发展得极为困难。是他汪明然,冒着杀头的风险,出人出钱帮徐颖发展势力。徐颖后来在江南,也是汪明然出钱,帮着印发《大同集》小册子。

大儒张溥,是汪明然为徐颖引荐的。长公主和驸马一家,也是汪明然派船护送到江西。甚至就连皇妃柳如是,也是因为汪明然,才会去江西跟皇帝认识。

还有,大同军收复江淮地区,好几座城都由汪明然联络反正。

大同新朝建立之后,汪明然还经常捐款,江苏大学、安徽大学的筹办,他前后捐赠了三万两白银。

这么多的功劳苦劳,竟然因为侵占农田,差点脑袋直接搬家,还得靠皇帝特赦才能保命。

如果是贿赂官员、偷税漏税、操控盐价,因为这些罪名遭殃,汪明然还勉强能够理解。可侵占农田算什么?那些本就是盐碱地,根本种不出多少粮食,改为盐田之后可以发挥更大价值。

两百多亩薄田而已,如果朝廷允许交易,汪明然完全可以买下来。在补偿农民时,他甚至愿意按照实际粮产量,一次性支付给农民十年的粮食收入。

汪明然觉得太扯淡了,他实在太委屈了,朝廷的政策太死板不讲理了。

他确实侵占了民田,可那些种不出粮食的薄田,变成盐田之后,能给官府提供更多税收。被侵田的农民,他也招进了盐场做工。

如此一来,农民的损失不大,官府税收大大增涨,商人也能因此获利。面面俱到,何乐而不为呢?

非抠着民田不能交易、不能侵占的死理儿做什么?

汪明然很想冲到南京,当面跟皇帝理论。他觉得自己在侵占民田这件事上,确实有错,但绝不是杀头的大错。他不服!

黄三拿出一本《大同集》:“汪老爷若有疑惑,可认真阅读此书,请把御笔信还回来。”

这是徐颖交代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