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2【国不可一日无君】(2/5)

议会当然不甘心,但又熬不过,只能选择妥协。

克伦威尔同样也得妥协,不能把议员往死里逼,否则闹起来不好看。因此,重新制定的英国宪法,保留了贵族和大商人的许多利益,又限制了克伦威尔的一些权力。

期间,克伦威尔还拉拢、分化、恐吓,通过“善待保王党”等手段,做出一副要拥立新王的样子,吓得议员们赶紧表示万事好商量。

兔死狐悲!

克伦威尔即将独裁的消息,彻底把法国王室给激怒了。昨天收到消息,今天就把中国使者请来,开门见山的表明态度,希望中国不要承认克伦威尔的统治。

张瑞凤感受到这种态度,当即顺着话头谴责:“中国有一本古书,叫《老子想尔注》。书中有句话,是‘国不可一日无君’。一个国家,没有君王怎么能行呢?中国又有古话,叫‘名不正,则言不顺’。那克伦威尔自称护国主,既不是君主,也不是臣子。君不君,臣不臣,这算什么?简直莫名其妙!”

路易十四拍手赞道:“中国贤者的智慧,果然是非凡的。就是这个道理,护国主既不是君王,也不是贵族和大臣,根本就没有法统可言。”

《老子想尔注》一书,是对《道德经》的注释,据传作者为张道陵。

说实话,这本书写得一般般。在个别地方,竟把《道德经》注释出儒家味道。

这种注释方法,有可能是故意的,因为《老子想尔注》属于道教经典(不是道家)。既然建立了教派,就得有组织构架,还得迎合当时的统治者。借用儒家的忠君思想,可以引导教徒忠于道教领袖,又能够获得朝廷君臣的认可,还能吸引更多的读书人信教。

安妮王太后对马萨林说:“让商人从中国买到这本书,再把它翻译为法文,交给法兰西学术院研究。特别是‘国家不可一日没有君王’这段,必须大力宣扬,让那些叛乱者都看看!”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段可太行了,注释时完全扭曲老子的思想!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此段,老子的关键在“为”字,可以理解为霸占、玩弄、控制等等。

意思是国家权柄是很神妙的玩意儿,治理天下必须小心翼翼,必须因势利导、自然而为。用粗暴强硬手段治理天下,注定了会失败,甚至有可能失去对国家的掌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