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个体和集体的双赢(2/3)

北海西线的铁轨也已经从北海向西边延伸了一千公里,东线也平整出了一半的地基,并且铺设了四分之一的铁轨。

目前的困难就是,在东华洲那个方向的进度比较慢,张根硕建议在白令海峡这边再加一支队伍,两头动工,往中间接头。

他很清楚这条长度一万多公里的线路,就是以后公司和大明连接的生命线,当然是越快完成越好。

李斌考虑了一下,直接批示,让他准备两只队伍,从白令海峡两边同时动工,这样的话,这条跨洲线路就是四个施工起点,尽量在五年之内,完成这条线路。

看完张根硕二十多页的年终总结,李斌沉默了一会。

虽然现在的铁路局劳工几百万,但效率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高,不用说,总之就是那种大企业病。

什么事都不顾人力,物资,慢慢磨时间,把事做到最好。

好处当然有,不用担心质量,所有的东西都做到了尽善尽美,质量保证满意,坏处就是效率太低,成本惊人。

幸亏现在是整个体系内部循环,李斌只要跟他们提供足够的物质享受,他们的钱就在内部花掉了,但长久这样下去,以后不知道会出什么问题。

或许可以借鉴菊厂的全民持股方案?

历史已经证明,盲目的私有化是错误的,菊厂的共同致富,才是一个国家需要的发展方向。

不过这是一个大工程,不能靠着李斌坐在办公室里面照抄,还是等过完年之后,再慢慢商议完善。

这个春节,他的任务就是陪着小丫头滑雪,放烟花。

镇江府的周老爷,算是最早一批上了李斌贼船的民族资本家。

自从他那个小砖瓦厂开始大赚特赚之后,这家伙就对种地不上心了。

换谁来也是一样,辛辛苦苦种几百亩地,一年下来,还不如他这个小砖瓦厂一个月赚得多,一头猪都知道什么选。

买的最小号的机器干了不到半年,他又跑到华夏公司买了一套中型的机器。

这台机器一个小时能出五千砖胚,周老爷赚钱的速度马上就加快了五倍。

开砖厂一两年,周老爷就成了县里有名的富贵人家。

其他人都不傻,不光县里跟着就开了两家砖厂,连镇江府的人都知道了,整个镇江似乎一夜之间就冒出了十来家机制砖厂。

这几年天下纷纷扰扰,鞑子被被赶走,李自成也消失了,一时间天下倒是出现了难得的宁静。

周老爷本来以为自己的砖厂要跟一大批的跟风者竞争,结果华夏公司在长江沿线大把洒钱,收购一切他们用得上的农产品,和看得上的工业品。

包括生丝,瓷器,工艺品等,据说是销往海外,整个江南居然出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周老爷的生意不但没有受损,反倒越来越好,税务局上门收税,他也没有理会那些串联他,想要一起抵制的人,痛痛快快的把税交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