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红衣大炮与汤若望(3/4)

傅宗龙和李岩站起来后,脸上都带着一丝喜色,他们努力辅佐范青,也是希望范青称王称帝,他们才有晋封侯爵的机会。

范青笑道:“以后,咱们君臣三人,戮力同心,一起把咱们大顺国建好,建立一个太平盛世,你们二人就是我的萧何、张良,咱们一同共享富贵,我范青绝不会辜负你们。”

李岩和傅宗龙再次跪下叩首致谢。

等二人站起,范青又问:“我出征襄阳前,嘱咐你们去京师请能制造红衣大炮的工匠,这事情办的怎么样了?”

范青了解历史,知道红衣大炮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红衣大炮是天启年间传入中国的一种火炮,因为明朝官员喜欢在大炮上盖上红布,因此得名。

这种大炮是前装滑膛类的火炮,炮管长,管壁厚,设有准星和照门,精度很高。红衣大炮比起之前较先进的佛朗机炮,密闭性更好。因为佛朗机炮有子铳和母铳的分别,缝隙较大,火药爆炸时膛压泄漏,不能及远。而红衣大炮则改进了这个缺点,有效射程达到五里,比佛朗机炮中最重的大将军炮还要远一倍。如果架设在城墙上,射距更远。

红衣大炮因为炮壁厚,所以可以多添加火药,也可以用更重的实心炮弹,发射时的炮弹威力惊人,在天启年间,宁远之战中红衣大炮大发神威,往往一炮发出,清军数百人倒下,热武器的威力第一次在冷兵器战斗中显现出绝对优势。自此以后,满清皇太极也开始重视大炮的铸造,到了后来入主中原,满清的红衣大炮实际上已经超过明军和起义军甚多。可以说,红衣大炮就是明末最先进的火器,没有红衣大炮是不可能在未来与清军争锋的。

傅宗龙连忙拱手道:“属下熟悉京城情况,多次派人探访,得知徐光启大人已经逝世了!”

范青哦了一声,心中有些失望。

徐光启是近代科学家,在许多学科上都有很大成就,在军事上,他学习火炮知识,注重火炮制造。尤其是红衣大炮的引进和铸造,他功不可没,可以算做近代中华火炮之父。他不断上疏给崇祯皇帝,希望重视火炮技术,发展以火炮为主的军队。据说后来康熙曾在宫中读过徐光启奏折的原文,之后叹道:“如果,崇祯皇帝听从此人建议,咱们又焉能在此。”

但就崇祯当时的情况,军费入不敷出,国家内外起火,是不可能去铸造昂贵的红衣大炮的。红衣大炮铸造复杂,要求技术很高,而且动辄数千斤,每铸一门大炮,都要花费大量的银子。崇祯正为军饷焦头烂额的时候,怎可能将大把银子投入到这上面,而且当时的朝臣也有很多人反对,认为这种大炮是夷狄之物,难蹬大雅之堂,不学也罢。

但实际上,满清却没有这种思想桎梏,皇太极在见识这种火炮的威力后,十分重视,想方设法的制造,但苦于没有门路。直到孔有德投降后,一股脑的把徐光启弟子孙元化打造的火器部队,包括红衣大炮和工匠等献给皇太极之后,满清的火器部队才快速发展起来。徐光启致力一生研究的火器、火炮,本来是要用来抵御外侮的,不想最后成了东虏征服中华的利器,徐光启地下有知,不知会做何感慨。由此可见,对一个没落、腐败的政权,再先进的武器都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傅宗龙又道:“属下遵循顺王的旨意,去搜寻当年孙元化炮兵部队中的葡国人,但他们已经回国,只好又找了几个当年跟他们学习过的炮兵,这些人会操纵大炮,但不明白原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