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分化(3/4)

至于天气变冷的影响,大概就是渤海人曾经广泛种植的水稻是不行了,得上其他农作物,比如黑麦、燕麦、糜子等等。

截止同光元年末,辽东道诸正州已有编户百姓18万1100余户、87万9600余口。

另有府兵6万5000户、部曲12万9000余户——金枪军剩余的一万四千人在经过多年拉扯后,终于同意整体安置到辽东为府兵。

如此一来,辽东道总人口已达到一百八九十万人,超过了渤海国时期的水平,但比起辽国时代则远远不如,差得有点多,移民潜力依然极大。

与南方一样,辽东也是大夏的人口泄压阀。

“第三个法子便是西域了。”陈诚说道:“但西域新得,臣不甚了解,不知道其能承受多少户口。”

“比现在多个百余万,顶天了。”邵树德说道。

“可惜了。”陈诚叹道。

邵树德也沉默。

忽悠的效果很一般啊,陈诚指出南方、辽东还有大把空间,虽然被邵树德用话术糊弄过去了,但在场的哪个不是人精,都会有自己的思考。

不行,得带一下节奏。

于是,他抢在正要发言的赵光逢前面,说道:“南方湿热,百姓十不存一,以为必死之地。其实不太好,只可徐徐图之,慢慢移民。重点还是在东北和西北……”

“陛下,方才你不是说西域只能再多养百余万人么?”赵光逢奇道。

邵树德咳嗽了下,道:“但西域西边,还是有好地方的。拔汗那,可养数百万人。”

“那么多?”赵光逢震惊了,问道:“汉时大宛不过三十余万人,唐时五六十万,怎么就可养数百万了?”

“朕去过,自然比你清楚。”邵树德强辩道。

赵光逢默然片刻,又道:“但移民如果去了拔汗那,恐非为中国所有。”

“把人送出去不就行了,想那么多作甚?”邵树德问道:“譬如这么多降兵,朕有时候都想来一次大败,让他们消耗干净,但事情不是这么做的。人多了固然是麻烦,但若能在消失前,创造一些价值,也是有好处的。”

“对外移民,怕是战火连绵,财政上吃不消。”赵光逢又说道。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邵树德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说道:“若有利可图,或能维持。”

“陛下,与他们说那么多作甚?”李唐宾突然说话了,只听他说道:“这帮毛锥子,就是不想看咱们武人立功,出将入相。嘴里说得冠冕堂皇,私下里满肚子坏水。韩佐时拜相,发牢骚的不知凡几,我看了都想笑。怎么?见不得我们武人当宰相?”

韩建在一旁坐着,尴尬地差点抠脚趾。

李唐宾虽然在为他说话,但效果嘛……

陈诚眼皮子一抬,看了李唐宾一眼,没搭理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