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尊号与北衙(3/3)

“阿里骨,你做得很好,尤其是深入各部,令朝廷的权威凌驾于头人之上,这一点非常好。”邵树德赞道:“但还不够。接下来朕打算征发各部勇士,组建一支常备军,军号‘背嵬’,分左右两厢,计步兵一万、马兵两万。背嵬军自草原南下,入镇中原,为期三年,三年后换一批人。想要做到这件事,你的工作还要深入一些,将更多的部落囊括进来。”

背嵬是党项酋豪对自己亲随的称呼。

铁骑军中就有背嵬都,其成员是真背嵬。背嵬军的成员就不一定了,只是借用这个名称罢了。

三万背嵬军服役期间,按禁军标准发饷。服役期满,返回草原,散为百姓。其中佼佼者,可以补充进禁军、镇军、州军。立下战功的,可以在汉地、草原为官。

这其实是加强朝廷权威的一种办法,让草原蕃人对中原产生更多的认同感。

在过去三十年,邵树德其实已经在做类似的事情了,只是不太成系统,这次干脆形成固定的制度,一直执行下去。

“臣遵旨。”阿里骨躬身应道。

这是给了他更大的权力,可以管更多的部落了。

“你的汉文学得如何?”邵树德问道。

“能听懂,字还认不太全。”阿里骨有些尴尬。

邵树德大笑,道:“这你得学学韩建了。他原本一个字都不认识,但心志坚毅,刻苦自学,后来已粗通文墨,不用幕僚帮衬了。这样吧,朕有功必赏,你可至北衙任录事一职,朕再给你配两个小使,继续做你之前做的事吧,北庭、热海、碎叶、于阗、仲云五处的蕃部勇士,好好给朕清查一番,登记入册。”

北衙枢密院的录事是从六品上的官职,对他们而言非常不错了。

“臣遵旨。”阿里骨应道。

圣人没提伊丽河谷,那就不归他管了。

“阿古只,你做了什么事?”邵树德又问道。

“臣与阿里骨分掌汗军,日夜操练,行军征战之时,奋勇厮杀。”萧阿古只说道。

“在这一点上,你做得还不错。西征之时,建立过功勋。”邵树德说道:“你亦可担任录事一职。关北、河东、河北三道的蕃部,你来仔细清点、登记。”

“臣遵旨。”萧阿古只欢欢喜喜地应下了。

他其实已经改名萧永忠,还买了渤海商社的股份。在他看来,做大夏的官,可比给阿保机卖命强多了。

希望姐姐给圣人多生几个儿女,这才是真姐夫,阿保机算个屁!

随后邵树德又授予仆固大悲奴、巴布二人北衙枢密院主事之职。

这个职务也还凑合。

从七品下,主要负责监察、巡视,权力不大不小,出门一趟总能捞点油水。

“汗军还剩两千六百余人,多历战事,就让他们作为背嵬军的底子吧。”邵树德说道:“也罢,时辰不早了,先用膳。吃完咱们再理一理理蕃院的事情。”

北衙的第二次改革,并不是终点。

事实上没有一项制度从开始创建时就非常完善,且可以一直用到很多年以后的。

人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基于现状,再着眼未来,最后与各方妥协,商讨出一个方案来。

政治,本来就是妥协的艺术。

邵树德是个谨慎的人。

他搞北衙改革,要先调研,然后看似很怂地在西域搞试点。在熟悉之后——不光他熟悉,各部头人们也要熟悉自己权力被削弱的现状——再慢慢推广开来。

但这个推广,也不是一步到位的。

西域已经完成了很大一部分,现在需要做的是继续巩固、深化,将之前没涉及到的部落、蕃国也圈进去。

西域深化改革的同时,河套、阴山一带的蕃部也要陆续开展起来,这些部落统治多年,算是比较恭顺的,难度相对较小。

暂时先搞这两处。

原因是一旦出了乱子,镇压起来容易,不至于搞得处处烽火,手忙脚乱。

西域、阴山完成之后,会对河陇、辽东蕃部动手,一步步完善,加强统治。

整个过程可能会持续个几年,但没关系,邵树德愿意等。

完成之后,待头人们适应了失落感,第三次改革也差不多酝酿好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