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书稿(3/4)

这就是文明断代,与东北人口、文化周期性清零是一个概念。

所以,劳动人民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东西,一定要归纳总结,着书立传。即便当地遭受战火的摧残,文明水平出现倒退,只要书籍仍然保存了下来,它就不算真倒退,因为后人可以学习,甚至推陈出新,不断进步。

用理论来指导,而不是靠经验推动,这是邵树德一贯的态度。

“书稿若成,朕又何吝官爵?都水监两位使者,你必居其一。”邵树德说道:“从今往后,说不定还能就此衍生出一门学科。学它的人越多,西域的发展就越快。”

“陛下,西域还有类似高昌的盆地?”乌光赞有些惊讶。

“当然是有的。”邵树德笑道:“只是没有高昌这般离谱,但也是可以利用井渠的。乌卿若去西边走一遭就知道了,大部分州县军镇都在利用河水灌既农田。而西域夏天日头毒,很多河水白白蒸发掉了,实在可惜。南边,有一个更大的盆地。天山两边,也有修建井渠的必要。”

南疆的于阗、北疆的乌鲁木齐一带,后世也有几百条坎儿井。

再远点,河中的费尔干纳盆地,当地人也大修坎儿井,都是利用地形自流灌既。

“陛下心心念念的都是百姓,臣叹服。”乌光赞说道。

“朕若不为百姓考虑,如何心安理得享受这花花世界?”邵树德笑道:“同光元年了,这年号一出,你当知接下来朕要做什么事。”

做一些利在千秋,与日月同光的大事!乌光赞若有所悟。

其实,这就是古来改年号的意义。它表明了君主的某种态度,属于真·政治信号。

“朕想修撰一本书,包括万象,无所不有,暂定名《同光全书》。”邵树德说道:“乌卿的书稿完成后,可编入此全书之内。好好干,朕等着。”

“臣遵旨。”乌光赞躬身行礼,道。

这是真心实意,为了利在千秋的大业。

******

“周敬仙,二丁,欠常田八亩、桃半亩。”

“白六,一丁,欠常田四亩廿步、桃半亩。”

“张君子,一丁,欠常田六亩。”

“康阿炯,二丁,欠常田七亩廿四步,桃一亩。”

……

邵树德、乌光赞二人说完话后,并没有走,而是继续站在那里,看着田亩。

不远处一名小吏悄悄擦了擦额头的汗,大声报田亩数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