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殷鉴(3/5)

不寻常的意味:朝廷在河西的牧场,养的羊极少极少,绝大部分是马,其次是驼。

官营牧监,养羊作甚?没有道理的。

好吧,也不是不会养羊,但那一般都是靠近京城的牧场,在宫廷赐宴的时候送一批过去。比如同州的沙苑监,前唐时各地送来的牲畜就寄养在那里,长安随用随取。

但凉州、甘州的牧场绝不会如此。

赵在庆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可能:朝廷要对西域用兵,未来某段时间内会有大批武夫过来,故提前采买羊只,改变牧场的牲畜结构,待到大军抵达时,七万只羊已经养肥了,甚至繁衍了一大批新羊,正好充作军需。

另外一件让他感到奇怪的事情就是,各地都在查验粮库、武器库的库存,甚至翻修、扩建仓库,动静搞得很大。

如此两相一对照,赵在庆其实已经有所猜测了,但并不敢确定,直到今日得到圣人的亲口确认。

「征西固然可以靠蕃部补给牛羊,但并不足够还得自己转运一部分粟麦。」邵树德又道:「大头自然由朝廷转运,但还需补充,你可有兴趣?」

在邵树德的印象中,满清西征的后勤体系,其实是多种方式并存:其一,在关键节点上寻找利于垦殖的地方,提前种下粮食,就地收割;其二,在水草丰美的地方派少量兵力驻守,放牧牲畜;其三,蒙古诸部提供牛羊,这是无条件的,西征军队甚至抢劫过蒙古诸部获取补给;其四,官方组织庞大的运输队伍长途转运粮草物资;其五,民间商队转运粮草物资,官方采购。

多种方式并存,最终有力保障了前线的军需后勤。

当然,冷兵器时代的后勤需求量远小于火枪大炮时代,也更容易补给一些。但不管如何,多种方式并存的思路并不错,容错性也更大一些。

赵在庆此时听了,嘴里有些发苦,不过他不敢拒绝,只能应道:「谨遵陛下之命。」

别看他财雄势大,远近闻名,可一旦沾染上这种为朝廷运输粮草的事情,倾家荡产并不夸张。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在十多万大军的消耗面前不值一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