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圃田泽畔(3/5)

圃田泽在《周礼》中为豫州薮,天下有名的大湖泊,此时仍有数百平方公里水域,且水深足够,设有二十四个商贸码头,岂是后世郑州市内的那个小小的湖泊公园可比的。

“让拓跋思敬来见我。”邵树德在圃田泽边坐下,说道。

李逸仙已经轻车熟路地准备好了火堆,然后用大铁盘开始煎肉。

大臣们也兴高采烈地围坐在旁边,看着滋滋冒油的羊肉。

大铁盘是怀州魏氏铁匠铺几年前的“伟大发明”。史上第一次,可以将一整块铁做得那么大。如果再大一些,都可以用水力来锻打了,但现在显然不行。

“拜见陛下。”已是一个成功商人的拓跋思敬拜伏在地。

“起来吧。”邵树德挥了挥手,说道:“还在做牛羊买卖么?”

“是。”拓跋思敬答道:“郑州七县的牛羊,一半出自拓跋氏牛羊行。”

拓跋思敬也不用遮掩什么。这些东西,邵圣早就摸得一清二楚了,隐瞒只会坏事。

“另一半出自诸葛氏牛羊行。”邵树德大笑道:“你俩做得好大买卖。”

拓跋思敬、诸葛仲保两位败军之将,一门心思做买卖,不问政事。而且两人身份特殊,也没人找他们麻烦,日子过得倒也潇洒。

这些年,他俩贩往中原的牛羊,几十万头总是有的,极大支持了中原地区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直隶道诸州,推行三茬轮作制需要大量牲畜,拓跋、诸葛二人是官府来源的极大补充,功莫大焉。

“听闻你也在培育细毛羊?”邵树德又问道。

“是。”提起这事,拓跋思敬一脸兴奋,道:“陛下,臣培育出的乌延羊,产毛多且长,兼且细软,比东章羊……”

看到前胜州刺史、新任司农卿梁之夏脸上的笑容有点僵住了,拓跋思敬果断改口道:“侥幸,侥幸而已。”

其实,培育新物种确实有相当大的偶然因素。

人才、资源的投入固然是必不可少,但有时候运气也相当重要。拓跋思敬从西域弄来了大食胡羊,然后与灵夏本地的河西羊配种,或许还掺杂了部分沙苑羊、河东羊的血统,居然让他捣鼓出了一种产细长软毛的绵羊,而且基因能够稳定传下去,真是邪了门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