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上高会战20(1/3)

“如果以我们狙击手的战术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不给对手下手的机会。”粟原坂五郎沉思了一下说道:“按中国话来说,能握成拳头的就不要撒开手指。在绝对的力量之下,任何图谋都是图劳的。

支那军队这些年与我帝国军队作战中战斗力提高了不少,但与我们帝国军队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特别是在攻防作战中,他们永远处于劣势。”

木下点了点头。帝国是崇尚实力的国家,向来喜欢以绝对强大的武力来征服对手。所以对帝国军队的训练达到了一种极致,就算是丙种师团的战斗力并不比甲种师团差。差的只是兵员的数量而已。

如果说得仔细一点,就是参战的时间差别、战场上的运用方向差别、士兵的构成方式差别。相对来说乙种师团和丙种师团的士兵军纪要比甲种师团差,对战斗力有一定的影响。

象前期的第106师团,属于乙种师团,人数上比甲种师团少三四千人。但并不代表两种编制的部队战斗力就差很远。第106师团是由预备役部队组建,但从备战的角度上以士兵的训练来说,与甲种兵力是一样的。

差别就是预备役士兵在战场上的时间不长,只要是经过几次战斗就可以提高到与甲种师团一样的战斗力。不过预备役士兵的成份不同,很多都是曾经服过役的老兵,走上社会之后再也没有新兵那么单纯,部队的军纪很差,对战斗力有相当大的影响。

但这个问题通过几年与中国1军队交战已经解决。那批老兵要么战死在中国战场上,要么已经退役。现在的日本军队都是由新征的士兵组成。因为受兵源不足的影响,还降低了征兵的年龄限制。

也就是说,不管是甲种师团还是乙种、丙种师团,以基层部队来说战斗力都是一样的,只是兵员数量和部队结构不同。这也是根据中国战场的实际需求而进行调整的。

随着战斗的持久性变化,小规模冲突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对付八路军的华北战场上,这样倾向更为明显。为了应付这种变化,日本军队也不得不进行改革,让独立作战的部队规模小型化。并不影响日本军队的战斗力。

至于武器装备方面,更没有国民军一流部队和二流部队、三流部队的那种明显的差别。日本军队是统一的标配,日本宁可紧国民也不会紧在前线作战的军队。

也就是说,国民军参谋通常计算日本军队的战斗力不是以他们投入的部队编制计算,而是以其投入的兵力计算。特别是以其投入的特种部队数量为标准,重点放在了炮兵和航空兵的数量。

这方面是大多数中国人探讨抗日战争的一种错误计算方式。也有一部分军事爱好者都被网上流传的算法所误导。另外要提的一点是,很多人喜欢以投入的大队数量来计算投入的兵力,那仅仅是日本军队投入的步兵数量,而忽略了特种部队的数量。

按日本军队编制来计算,一个步兵大队一千一百人左右,一个步兵联队三个步兵大队也就是三千三百左右。一个旅团两个联队也就是步兵六千六百人。但一个旅团的实际数量达到了近一万兵员,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部队属于特种部队。

以第一次长沙会战为例,湘北战场上鬼子投入了近三十个步兵大队,按步兵计算也就是三万左右的步兵,实际兵力应该达到了六万多人。因为其中几乎抽调了整个11军的特种部队,特别是炮兵和航空兵。

而后者才是日本军队的杀手锏,这才是日本军队的力量之源,也是造成国民军伤亡的罪魁祸首。其步兵在战场上最大的作用是占领和突破。这种现象在现代化军队中越来越凸现出来了,常规部队的步兵作用越来越弱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