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上高会战8(1/3)

南线和中线的战斗非常激烈。中路鬼子占领高安之后马上向西突进,速度非常快,而且是以大队为单位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之下强行突进。

被第74军廖龄奇之58师全力阻击。在鬼子拼了命的情况之下,廖龄奇率部以一师之力迟滞了鬼子的攻势。中午时分退守龙潭圩(今龙潭地区),下午退守杨公圩地区。这也是一种战略性撤退,虽然鬼子的攻势猛,但对第58造成的伤害并不大。

这一战非常关键,兵法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对于鬼子来说此时是一鼓作气之时。按薛岳和罗卓英的计划,以第58师在杨公圩一线抵抗衰其一气,于泗溪一线衰之二气,于上高城下击之惰归。

事实上证明第58师不愧是精锐部队。以一师之力逐次抗击,迟滞了鬼子的步伐,完成了第二期第一阶段的作战计划。

老喜多次请战,但都为仇战所否。第三营的伤亡情况让他迟疑了一下。事实上此时也不是出击之时,最佳时机是击其惰归。他的兄弟就算是牺牲也要牺牲得最有价值,要应了那句豪言壮语:死也要拉几个垫背的!

他能为弟兄们所做的也只有这个,给弟兄们一个尽情杀鬼子的机会!这也是仇战对他们的尊敬。满足弟兄们的心愿!

第58师于傍晚被迫退至泗水地区做最后一次阻击,于明天晚上将全部撤退至泗溪至镜山的斜交阵地上,并与第57师阵地联成一片,作为消耗日军第34师团主力的主战场。

相对来说第57师将负责衰其第二气的任务,必须再一次正面迟滞鬼子的攻势。并于后期负责牵制其部分兵力的任务,然后由58师再击其惰归。

此时各参战部队已经完成对鬼子第34师团的合围计划,然后逼其突围。在突围过程中务必全歼之(这只是一种战略设想,原计划还是重创之)。

南线的第49军三个师一直在按计划进行着。第49军预5师向大城方向进攻。第105师被鬼子从曲江击退,这只是战略性撤退。保留一部分兵力仍然进攻曲江,然后主力沿江而上,向泉港方向机动。另外开辟登陆地点,以吸引鬼子的注意力。

此时第26师已经全部秘密过江进入刘公庙一线,以部分兵力监视鬼子独立混成第20旅团。放弃了独城阵地,任由鬼子向纵深移动。

第74军李天霞的51师则开始前移,准备于灰埠地区阻击鬼子,避免鬼子的独立混成第20旅团汇入中路的第34师团,以增加围歼鬼子第34师难度。并与第26师对鬼子形成合围伏击之势。

一个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是由四个独立步兵大队组成。独立步兵大队的人员编制在一千两百多的样子。不同于师团的步兵大队一千一百的编制。

(另外独立混成旅团还有独立编制的炮兵、辎重、通迅等独立大队、中队。人数在八千到九千人左右。比一个师团辖旅团人数要多一千到两千人。因为是独立作战单位,比师团辖旅团除步兵数量多一点之外,配置了全兵种作战单位。

这是日军中后期为应对中国1军队机动作战能力,而提高部队机动作战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军制改革尝试。事实上证明他们的这种改革有效地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也促使他们对师团进行改革,把一部分作战单位规模缩小。

虽然明面上看似鬼子兵源不足而进行的一种改革,但实际上是一种根据战场需要而进行的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为适应中国战场及战役规模、战斗布局需要而进行的改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