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八章 东华城(五千+,求票,求推荐!)(3/3)

南美洲,董书同的发展则是低调而快速。

说他们低调,是因为董书同并没有向西部沿海白人控制的几个沿海的城市扩张。

说他们快速,董书同以胡宁湖地区为中心,迅速向西边的乌卡利亚河流域以及埃内河流域发展势力,地盘不断地扩大。东边的雨林区到处都是他们的发展空间。

董书同利用珠穆家族的印地安人身份,通过软硬兼施的办法,不断的兼并周围的印地安人势力,然后在当地建立农场。这些农场中会安置移民过来的汉人以及兼并的印第安人。

这一年多时间,蔡启明利用华夏驻南美洲公使的身份与秘鲁的很多的高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尤其是秘鲁外交部长马里奥。

马里奥家族的船队被特许到华夏开展贸易,通过向南美地区转销华夏的商品,马里奥家族赚的盆满钵满。

而华夏的商船在秘鲁的港口停靠也获得了很大的便利。

利用秘鲁的劳工输入政策。华夏的船只送来了大量的移民。这些移民大都被董书同他们的设置的影子公司签走。

两年的时间,一共有近二十万的华夏人到了秘鲁。这在总人口只有一百多万的秘鲁的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要知道秘鲁的白人也就几十万而已。

当然这些人很多都没有出现在明面的数字上,不然一定会引起秘鲁政府的警觉。

毕竟在本国的境内出现了这么多的华夏人,秘鲁政府中一定会有聪明人产生别的想法。要知道西方的白人对于人种向来十分在意。

这些人从秘鲁港口偷渡进来之后,就翻过安第斯山脉,被转移到了胡宁地区。然后进入东边平原雨林地带的华人农场。

在这些农场种,华人河印第安人混居在一起。

董书同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渐渐同化这些印第安人。就像董书恒信中所说的那样要相信华夏人的文化优势。

相对于印第安人,哪怕是没文化的华夏人都在文化上享有优势。

不知不觉之间,董书同所在的胡宁部落已经控制了近三十万的人口。这这在秘鲁总人口中已经占有很大的比例。

而且沪宁部的常备兵力也达到了近万人,这支军队由田方指挥,军队中的军官大都是当初随田方而来的特战队员。

马春则帮助董书同管理农场和民兵事务。

利用偷运进来的设备,胡宁部开辟了一些矿场,开采铜矿、银矿还有铁矿等矿产资源,他们在胡宁湖边建立了一座新的城市。

董书同将其起名叫“东华城”。

珠穆则专门管理印第安人事务。夫妻的感情很好,自从有了孩子之后,珠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上,在事业上则全力支持自己的丈夫。

至少她看到了印第安人在丈夫的带领下生活的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团结。

部落中的战士也愿意服从丈夫的指挥。

在沪宁部这一万多人的军队中就有一支近两千人的印地安骑兵,他们在华夏教官的指导下,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盘散沙式地作战,而是学会了战术阵型等等东西,他们的装备也更加的精良。

在东华城中还建立了毛纺厂、兵工厂、冶炼厂等工业设施。印第安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工业。

这里的毛纺厂用的是羊驼的绒毛,品质非常的好,甚至都出口到了华夏,羊绒制品还有各种矿产就是船队回头的时候装载的商品。

这里的兵工厂设备都是从华夏偷运过来的。秘鲁政府肯定不会让这些机器流进印第安人的手中。

秘鲁西边的印第安人一直都处在自治的状态中,所以他们的作为,秘鲁政府虽然知道一些,但是知之不详。只要胡宁部不造反,秘鲁政府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秘鲁的白人人口太少了,他们的对于国土的控制力因为安第斯山脉的隔绝,更加的松散。

这才给了董书同他们低调发展的机会。

作为一个汉人,董书同觉得拥有更多耕地的安第斯山脉东部才是精华之地。

到时候他们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回过头来很容易就能一口将西边的沿海的港口城市给吞掉。

现在不能吞下来,不是因为打不过秘鲁政府,而是因为那样会触动整个白人世界。

要知道利马的港口还有英国的海军驻扎。

白人对于土著居民推翻白人的统治非常的反感,他们担心会发生连锁反应。

到时候不排除他们会联合起来针对董书同他们华人和印第安人的联合国度。

而现在远在太平洋彼岸的新生的华夏政府并不能够给他们什么支持。

这一切都再董书恒的算计之中,要是按照董书同自己的打算,早就已经占领了秘鲁。

PS:今天拼了,还是两更吧,上午没时间写,还好下午文思泉涌,三个小时写出了五千+的大章。最近月票都是双数,点点是不是又在搞活动了?读者老爷们月初帮帮忙,多投几票,最近两个月名次都在五六百名,努力一下看看能不能再冲刺前五百。不说了,现在去码明早的章节。

远在西域惠远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