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财富恒定论(2/3)

崇祯一拍手:“对!你这个不就是宝钞么?你想印宝钞?不行,这个不行!给炒成发宝钞,朝臣是不会同意的!”

朱慈烺摊摊手:“父皇,我没有发宝钞啊,一石粮票就发一石粮食,童叟无欺,这可不是宝钞会折价,大明的粮价,至少大明京师的粮价现在咱们皇家多少就是多少,粮价只会涨不会跌!”

崇祯更加不理解了,他没有那么高深的经济学知识,也没有那么长远的眼光,他只是根据前朝和本朝的经验知道,宝钞到最后都会变得一钱不值,最后变成坑民害民的恶政。

朱慈烺见崇祯一副犹犹豫豫的样子,只好耐心的解释:“父皇,大明粮票发行权收归皇明商号,就相当于收归内库,我们发行多少,自然是根据仓库粮食存量来。

若是市面上粮票多了,我们还可以出银子回收一部分,儿臣有充足的信心保证粮票的价值,儿臣保证无论何种况,一石粮票必然能换到一石粮食!”

崇祯犹豫的看着自信的朱慈烺:“那你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皇儿对经营之道很有分,朕知道你不会做亏本的生意,但是这事有何好处?”

朱慈烺想了一下道:“父皇,经济这个事很复杂,儿臣给您举个例子吧,镇上有一个农户,家里有一台织机,农妇织了一匹布拿到镇上打算卖了,快秋收了给家里添置一农具,但是没人愿意购买。

镇上的铁匠坐在家里发呆,打造的农具堆在那里,他干的是力气活,家里已经一年没吃了,马上母亲大寿就到了,他想卖了农具然后割几斤好给母亲庆祝一下,但是农具卖不掉。

镇上的屠户家里的猪杀好了,他打算卖了猪给孩子添置一件衣物,但是确没人买。但是他们都不知道对方的需求,所以都只能抱着自己不用的东西在那等着买主。

这时候若是有一个人拿出一两银子,借给卖布的农妇,农妇去买了农具,卖农具的割了,卖的又来买布,卖布的农妇再把钱还给那个人,这样大家都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这一两银子并没有减少,这就是货币的作用。”

崇祯听到这里,感觉朱慈烺举得例子一点都不严谨,不其他,布匹在大明是可以当钱使用的,按照这个时代的思维逻辑,是可以以物易物的。

不过朱慈烺的意思他还是明白了。确实很生动形象,后世书上的一句货币就是等价物的话,朱慈烺费了半劲才讲明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