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有意思(2/5)

“观世音菩萨,观有不住有,观空不住空;

闻名不著于名,见相不惑于相;

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自在无碍。”

“自在”二字,完美的诠释了自在观音菩萨的造像——解脱无碍。

自在观音,流行于唐末、五代、及宋之间。

当时,汉传佛教在儒学的审美影响下,一改佛造像的异域风格。

完全跳出了程式化的局限,特别是观音造像。

形态、服饰,完全汉化。

相比从前,更加符合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和审美倾向。

而且,随着时代的更迭,还有人们审美的升级。

原本繁琐的装饰、端庄严肃的神态,纷纷开始变化。

花饰,由繁而简;着色,由浓而淡。其四周之背景,也渐次改变。

观音的坐姿,更是由端庄的正坐,转变为侧坐、斜倚半卧状。

华美的服饰,逐渐转化成朴实的白衣。神情兼具,更增加了一份和善气息。

所以,自在观音造像,在一定程度,可以说是雕刻艺术上,划时代的创举。

造型的自在感,既展现佛性,又充分发挥了人性的自由。

自在观音的姿态,不妨说是一种“生活禅”或“艺术禅”。

看样子,这日月楼的主人,大概率应该是个信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