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前景不明(2/3)

至于这个策略的实际效果如何,就不太好说了。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汉代的班固,就曾经嘲讽贾谊的这个策略。

在贾瑞看来,这个策略其实就是一种幼稚的理想主义。

在实力不如人的情况下,作为权宜之计,未尝不可。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通过收买和示好,就能让周边的蛮夷们心慕中土?主动归附?

效果如何且不说,光是付出的代价,就难以承受。

最后的结果,就是求得一时平安,但百姓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国家之间的竞赛,从来讲究的就是利益和硬实力,靠这些东西,即使有作用,也非常有限。

就目前的大德帝国来说,北方的鞑靼威胁最大。

朝中不少人,尤其是以西林派大臣为代表的势力,就主张这一点。

具体的就是互市通商,每年给鞑靼一笔钱,甚至和亲,换取双方和平相处。

接下来又讨论申商之术。

马福山知道这是申不害和商鞅,但是对两人的变法内容知道的不多。

胡杏山和陈文祥干脆连申不害和商鞅这两个人物都没有解读出来。更谈不上了解他们的变法内容。

审题都有审不明白,想写出好文章来,更是不可能,只能胡说八道,最后的结果就是文不对题。

贾雨村又问了贾瑞文章的构思,最后没有作出评价。

不是他认为贾瑞的文章不好,而是文章写得很好。

第一场考试的结果,对于是否中第非常重要。

如果单纯从文章的角度来说,贾瑞的成绩应该算是很不错。

但也正因为这一点,他中第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原因就在于评卷考官的个人见解和喜好。

如果遇上西林派的考官,贾瑞的观点就跟他们对立。

如果遇上强硬派的考官,就会非常赞赏贾瑞的文章。

科举说是公平、公正,但是这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实际上,还有很多个人因素掺杂其中。

当然,这些事情贾雨村不会说出来。最后的结果如何,贾雨村也无法判断。

贾瑞几人回到贾府,众人就纷纷过来询问。

因为还有两场,现在也无法判断结果,众人就纷纷回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