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种 第444章 武装儒士团的起源!求月票)(2/3)

    而那些收徒很多的,一般都是些村秀才、穷措大。水平高低不论,就是他们收的学生其实也不多。所以号称文风鼎盛的大宋,识字率也不是特别高。

    而且那些开办私塾或是在家塾当中收徒授课的村秀才、穷措大也没个组织,所以这些人通常不是乡村士绅的一员,自然也没有什么号召力。

    在面对和尚、道士、白莲教僧侣的时候,他们也处于弱势。

    而到了海外,面对更加强势的天方教教法学家、上座部佛教的大和尚和天主教神甫们的时候,那些在国内混不下去,不得已出海闯荡的村秀才、穷措大,简直卑微的不值一提。

    “可以通过办学校啊......”胡寅道,“咱们要办的不仅是诸学堂、书院,还应该开办许多蒙学、乡校,主持蒙学、乡校的夫子不仅教人读书习字武艺,还可以主持祭礼。”

    “那得办多少学校?”陈东马上提出异议,“办学校得花钱啊!就算不套全额的办学之费,但总归要给一份补贴吧?可咱们有那么多钱吗?”

    胡宪已经掰着手指头开始算了,“转运诸路先不说,咱们儒门大会才开张,管不了那么多。就算营田、节度诸路的军府学堂吧......咱们现在有约六十万户府兵,三百多个折冲府,每个折冲府总有两三千孩童要入蒙学,按照一个先生教一百孩童算,那就是二三十个先生。乡校的校舍、桌椅、课本、纸笔什么的,都可以让折冲府自筹,咱们就补贴请教书先生的花销。

    三百多个折冲府最多需要八九千个先生......一个先生一年贴补三四十贯,也就几十万贯。”

    几十万贯虽然不少,但是对于马上要一统天下的赵楷而言,绝对不是一笔拿出来的大钱。

    而且一年几十万的教育经费,可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文化、有理想(儒家理想)、有道德(忠君爱国)、有纪律、有武艺的五有府兵,好像还是很划算的。

    而通过建立府兵乡校,帮助府兵们搞祭祀,儒门大会就能摸索出一套办学和办祭祀的方法,还能避免消极的和尚、道士腐蚀武德充沛的府兵。

    另外,府兵子弟的数目比府兵多......将来一定会有许多武德充沛的丁余,这些丁余怎么办?

    他们肯定不甘心当农民啊!这些家伙都是剥削阶级出身,被人当成武士培养,怎么肯老老实实的劳动?

    当儒门教士或是参加武装儒士团,似乎是个挺好的出路!

    如果未来能有个几十万名武德充沛的武装儒士组成的儒士团投入到开拓教化运动中去,那么出海殖民的汉人就不怕和天主教、天方教、佛教讲道理了......这些人一定特别会讲道理,一定会以德服人的。

    果然办教育是一笔相当划算的投资啊!

    至于转运诸路的儒业......其实并不是特别不重要,可以等有了钱后再慢慢推进。反正位于华夏腹地的人也不大会信了异教,而向外有几十万武装儒士就足够守住殖民地盘了,再多的话只有一个地球就不够殖民了。

    “好好好!”赵楷连着叫了三声好,“真吾子房也!朕要的就是数十万敬天理、尊祖先、忠君王,武德充沛之儒士!”

    听了赵楷的话,底下的大儒们都是一愣。

    这是怎么回事儿?怎么又扯上数十万武德充沛之士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