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种 第233章 火锅来了!求月票)(2/2)

    跟着赵楷一起来的武将们,现在都围着这些“矮胖炮”在皱眉头——那么矮、那么胖......还那么小,这玩意能有啥用?看了一会儿,这些个武将就开始议论纷纷了。

    “这......就是大炮?也不大啊!”

    “这是什么做的?是铜的吗?怎么看着像个大锅?”

    “是啊,为什么叫炮呢?大哥,这个看着不像炮,像锅......要不改名叫火锅吧!”

    火锅?

    赵楷也蹲在一门臼炮跟前验货呢——他稍微有点内行,所以可以看个门道,但是听见“火锅”这个名称,还是给逗乐了。

    他循着声看去,发现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居然是岳飞!

    岳飞一本正经地说:“大哥,此物形状似锅,内填火药以发弹丸,称为火锅更加合适啊!”

    唔,以后那些排水量几万吨的战列舰上就得安装406毫米的火锅了......

    “要不还是叫火锅炮吧!”赵楷强忍着笑,“名字就这么定了......咱们还是看看威力吧!”

    赵楷顿了顿,大喊道:“武大郎!潘五郎!”

    武大郎是武义久——姓武,又是长子,不就是武大郎吗?

    潘五郎则是潘胜安,他上面有四个哥哥,分别叫潘胜羽、潘胜飞、潘胜植、潘胜修,都是开封府青楼界的名人,不过都不知去哪儿了?就潘五郎一个来了洛阳。

    现在武大郎和潘五郎都是一副卖烧饼的打扮,亲自挑着副担子,担子两边各有一口樟木箱。其中一口箱子打开后又两个格子,一格放木炭,一格放硫磺。还有一口箱子是单格的,都放硝酸钾——赵楷的火锅“调料”非常简单,就是这三样。

    除了两口箱子,扁担上还挂着木架子、勺子、称、铜碗、木铲、口袋这些东西......看上去还真像是卖小吃的。

    看到两个“小吃摊贩”到了跟前,赵楷又吩咐道:“先来两斤!”

    两斤火药!

    臼炮因为炮管粗短,膛压自然很低,所以发射需要的发射药也多。赵楷也不知道臼炮的炮弹和发射药的比例,只好随便说了个数——十斤的弹丸填两斤药,先试试看,不行再改。

    两个“摊贩”马上开始搬料,打开箱子,摆好木架子,再把铜碗搁在木架子上,然后开始用称称硝酸钾、硫磺和木炭。比例赵楷早告诉他们了,就是比1比.....称好料后,就倒在铜碗里面,再拿个木铲子不停翻炒,知道将三者完全混合。

    这俩贩子都带了徒弟,其中跟着武义久的是个很水灵的“大男孩”,和潘胜安一起来的则是个白白净净的中年人。

    俩徒弟都拿出一个丝绸缝制口袋,配合着俩贩子把“调料”倒进口袋,然后用绳扎好,捧到赵楷跟前。

    赵楷亲手接过一个口袋,将之放入了一口“十斤火锅”之内——这口“十斤火锅”的锅壁很厚,仿佛是个铜柱中间挖了个洞。不过因为“长得矮”,所以重量很轻,加上一个结实的木架子(看着跟个木箱子差不多)还不到一百五十斤。

    随后赵楷又从身边一个亲兵手里取过一个圆形的铁球——这个球是定做的,因为每一口“火锅”的口径都不一样,所以弹丸大小也不一样。说是十斤,其实也是个约数。

    赵楷把铁球塞进了“锅口”,然后又找到了“锅子”底部的一个孔,又取过一根长长的铁针,往孔里一扎,刺破了那个放“调料”的口袋,最后拿过一根引线(用硝水泡过的棉线)塞了进去。

    然后......可不敢点火,万一炸了怎么办?

    于是赵楷就问:“你们谁想点火?”

    “官家,奴......我来!”

    自告奋勇的就是那个跟着武义久一起来到“大男孩”,赵楷看着他挺讨人喜欢,就笑道:“好,就你了......这可是要名垂青史的,给他跟点着的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