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 章 尚同(2/2)

曹琳把他们的流程表甩给对方:“我们分工了,把需要的人力和时间提前规划好,最后合理分配工序,便可以保证整个过程像流水一般顺滑。”

对面的人仔细看了手中的流程表,那其实就是曹闺花了一个白天反复计算核对后,设计出来的工序表:“这么详细,你们连火候、使用的焦炭数量、时间、铁的分量、状态……全都写下来了,而且那么具体,真的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吗?”

在他的印象中,数据从来不会这么具体,一般都是大约、适量、某个范围、即可等等。

三法工坊内部,曹闺的工序表已经多次派上过用场,在抗洪高转筒车、齿轮的制造、第二台输送机的制造上都运用了,工序卡的高效生产已经成了三法工坊的拿手好戏,效果最显著的就是在批量生产上的运用。

因此曹琳非常骄傲地叉腰:“谁知道你们呢?我们三法工坊信任小师妹的统筹安排,大家只需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自然是一切顺利。”

所以他们现在二十多个夯土锤已经成型,整整齐齐地码放在静置区,只等第七日冷却结束,和锤柄装配好,就能交差了。

他们,对面铁匠铺来的人被曹琳说的有些不好意思,三发工坊的执行力度他们是知道的,也曾经想要效仿过,可惜大多数的工匠都不屑一顾,各有各的主意,各有各的傲气,根本没人配合。

“算了算了,我还是回去先忙吧,多谢了。”他匆匆地离开三法工坊,垂头丧气的往自家的铺子走去,已经清晰地知道了对方高效的秘诀,却由于人为因素,他们没有办法实现。

第三天,江桥运送一批半成品的铁制夯土锤和石碾子,往码头北部的工坊仓库去,建设巷所有拿了指标的铺子,都知道三法工坊一骑绝尘,速度又快,完成度又高。

他们是又羡慕又嫉妒,更是叹自己人的“不配合”。

“他们怎么这么快?我也没见三法工坊里有很多人手啊。”一位身穿灰袍的工坊负责人满脑子疑惑。

“一个两个,都想着在器物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站在一旁的老邻居也汉铁不成钢地说:“我看了人家的夯土锤,上面刻的铭文都是三法工坊。”

“那工匠的名字呢?”那位灰袍负责人问,“出了事谁负责?”

“听说他们铸了一块铜板,”老邻居回忆起他参观三法工坊的种种细节,“有一个什么工序表,就是各个工步的流程,每完成一个步骤,对应的工匠就会在那个奇怪的表格中留下自己的名字、时间以及工位,大概是这样了。”

灰袍不解:“你知道的这么清楚,怎么不学一学?我不知道也就罢了,你又何苦在这里唉声叹气?”

“你以为我不想啊?”老邻居不顾仪态,白眼一翻,“我们铺子里那些老师傅气性大的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