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在古代需要考虑环保吗?【第三更!求订阅!】(3/3)

还不可能包三餐,你想吃自己带来,不吃饿死了就扔出去,再找别的人来。

这就是典型的血汗工厂,甚至是比起现代的血汗工厂还要黑,还要残暴。

别以为这只是在华夏。

日不落帝国的血汗工厂同样是这样的,只不过现在人家洗刷掩盖住了,一味的以绅士自居,就好像这样就能掩盖那原始资本下面的浓浓血腥味一样。

最重要的其实还都不是上面的两项,而是一个人们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

环保。

在古代搞环保?

许多人一听就觉得好笑,有这个必要吗?现在有那些大黑烟囱吗?有那无穷无尽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工业污染吗?

充其量就是现在做了点蜂窝煤,但这个连京畿地区都没有污染到,甚至是帝京城也影响很小,放在整个天下来说,屁都不算。

古代这么环保的地方,还要搞环保,不是圣母病发作了吧?

当然不是。

古代对于环保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这个直接影响了中国许多个朝代的更替和兴衰。

只不过是他们自己没有察觉出来。

那便是水土流失引发的黄河不断肆虐!!

因为过度砍伐树木而引发的水土流失,使得黄河水泛滥,席卷着大量泥沙从西北高原冲刺而下,从而不断改道,在历史上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

甚至于历史上的许多名城,包括了现在这座帝京城,就是因为黄河改道而消失在了人们的眼线中。

今天你去黄河边上看那黄黄泥水,你能想象当年黄河其实清澈见底的吗?

这都是千百年来,黄河沿岸的老百姓为了生存,拼命的砍伐树木而引发的灾难。

这就是所谓的“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印证。

柳铭淇出门的时候,特意看了一下黄河流经京畿地区的区域。

它的水已经不再澄清了,已经有些浑浊,但比起后世来,还是要好太多。

老百姓们为什么要砍伐树木?

绝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要烧水做饭和取暖。

朝廷又不会给他们发钱去买柴火,那么他们自然便就地取材,不断的砍伐那些无主之物了啰。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们需要柴火来烧火做饭、取暖。

砍柴人这种职业,千年以前就已经有了。

你能想象数十上百万老百姓在黄河沿岸一路的砍伐树林破坏神态环境的场面?

而且他们从古至今都是这么干的!

想想都觉得头皮发麻!

黄河能支撑了一千多年,已经很坚挺了,完全不能怪这条母亲河,它为我们华夏已经付出承担了太多太多。

柳铭淇做出了蜂窝煤,黄河上游距离京畿地区又不远,他的销售网络完全可以覆盖这些区域。

而西北这些穷人扎堆的区域,他是不准备把经销权让给别人的。

他要全部自己来,就用每个两文钱的价格来卖,让老百姓觉得买蜂窝煤比他们砍伐树木要方便得多。

更要让那些城里使用木材的大户们,都习惯了用蜂窝煤。

他们一旦不用蜂窝煤,那么专门卖给他们柴火的砍柴人就不会去砍伐树木。

这就是供需关系的改变,直接会保护那些树林植被,保护黄河这条母亲河。

你说说,有了这样的话,柳铭淇还能放手蜂窝煤工坊吗?

不能!

放手了就是对民众的犯罪,就是对整个国家整个华夏民族的犯罪。

在这一刻,柳铭淇看着自己的影子,都觉得金光闪闪,非常高大。

我太牛比了!

要是现在有联合国,还不得发几十上百个奖章给我挂着呀?

……

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

在大宋刚刚蓬勃发展的宋太宗年代开始,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小冰河期,这个时间持续了大约数十年,因此老百姓疯狂的砍伐树木。这也就是为后来宋朝屡次遭遇黄河改道埋下了伏笔。

现在年龄大了,每每读及这些古书,都觉得历史的发展是必然,自然灾害来源,大部分都是大家一起自己做死,不给子孙后代留后路!

……

今天三章11000,抱歉抱歉,休息一下!

感谢老爷们都还在支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