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南北夹击(2/2)

是因为在十多路敌军当中,有一军的将领叫陶升,他曾经是某小黄门的手下,为人素有善心。他率兵进攻城西,占领了这一部分以后,突然关闭城门,不让其他兵马进入,再把握西城各个要道,不知道要做什么。答案是这位陶升将军居然用车载着袁绍的家人以及名门世族的家人避难,并亲自护送。

袁绍回军讨贼之后,任命陶升为建义中郎将。袁绍没有了亲属方面的后顾之忧,就进攻于毒所部,围攻五日就击破并斩杀了于毒,重新收复了邺城。

当然,在此之前,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经历了界桥之战、龙凑之战、巨马水之战等等,都异常精彩,其中界桥之战更是古典战争面对优势骑兵时还如何应战的教科书战例。只是因为篇幅和时间线的关系(主要是我懒),就不再赘述了。

听闻袁绍主力已经收复邺城,并且即将进逼邯郸,张燕毫不慌乱,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其一、袁绍的主力并不多,眼下对于袁绍本人来说,还处于发展阶段,加上之前和公孙瓒大战,现在能拿出来的货也就三万人左右,与黑山军相差太远。

其二,邯郸乃是名城,汉代五大都会之一(另外四个分别是洛阳、临淄、南阳、成都),尽管位于平原,但城大而坚固,城内物资丰富,远超邺城,拼后勤也比袁绍强上很多。

另外,邯郸西边不到三十里就是太行山,万一、这里是说万一,万一干不过袁绍,实在不行,也可以就近跑路嘛,袁大头总不能追到太行山里对吧?

而且,就在这时候,有一个好消息传来,那就是袁二老板的一万一千名援军,已经借道河内,来到了邺城以南六十里的地方扎营。邺城北是邯郸的黑山军,南是讨寇将军杨岐率领的援军,这岂不是形成了典型的“两面夹击”的态势吗?简直完美。

于是张燕放下心来,静等自己的各路部属汇聚邯郸,打算等到黑山军大致到齐,能凑个八九万人,加上袁二老板的一万多,最好够十万的庞大规模,一路A过去就可以把袁大给干挺了。

然而张燕忘记了两件事情,一是战争从来不是光靠堆人数,你真要凑足十万的数目,少说半个月,不知道要贻误多少战机;二就是,人家可不会老老实实坐在邺城里,等你各路黑山军集结完毕。

就在张燕踏踏实实坐在邯郸郡府,静待部曲集结的时候,邺城方面已经开始行动了。

不过不是发兵邯郸,而是出兵往南。

尽管已经确认黑山军的主力数万驻扎在邯郸,距离邺城仅有百里,但向来顺风浪逆风强的袁大头,此时的头脑异常清晰。

当从斥候口中得知,除了邯郸的黑山军以外,还有一路兵马突然从河内郡荡阴县冒出,在邺城南六十里的位置(今安阳市一带)扎营的时候,袁绍清醒地意识到:这一路兵马必须要趁早料理。

因此,他刚刚收复邺城,仅仅让士卒稍作休整,便在城上遍插旗帜,然后只留下五千守军,率领剩余两万五千人悉数出城,直奔荡阴北部的杨岐军行营而去。

前面说过,袁绍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其部队构成仍是以中轻装步卒为主、弓弩手为辅,远未到后来财大气粗,拥有成建制的重装步兵的程度。

但汉末三国时期,有一个很有趣的怪现象,那就是谁强谁浪谁就更容易打脸,而谁弱谁刚谁反而更有机会赢。因此目前发展中时期的袁绍才是最可怕的,如果敢轻视他手上的这点货,怕不是明年坟头草长三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