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推动历史的发明(1/5)

除了那些近似于封建迷信的东西外,天象却能确确实实地告诉人们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比如演义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赤壁之战,就是诸葛亮借东风。

实际上诸葛亮并没有参与赤壁之战,而是周瑜大都督夜观天象,判断出未来某一天将会刮起异常的东南风,才精心设计出了火攻之计。

提到火,就不得不想到火药。

“一硝二黄三木炭”,是杨岐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叫《地雷战》的老电影里,其中一个老头说的台词,一硝二黄三木炭,就是最基础的火药配方。

古代中国利用硝石是很早的,初时写作“消石”,在战国时已用做医药。其化学组成是硝酸钾。自然界中的硝石往往是土壤中含氮有机物质在细菌作用下分解、氧化成硝酸后与土壤中的钾素化合而成的。所以每当秋高气爽的季节,它通常呈皮壳状或盐花状析出来,覆盖在地面、墙脚,这就是所谓的地霜。特别是在猪圈、马厩、厕所附近的墙角尤多。硝民扫取这种含硝的土块,置于桶内,加水浸泡。经过滤后,将滤液熬煮或晒干,就得到硝石结晶。

黄巾山寨作为军事根据地,必然存有大量硝石。

第二种原材料,硫磺。硫磺的研究和利用较硝石要晚些,可能是由于中原一带缺少天然的硫磺。不过《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它,说它“能化金、银、铜、铁奇物”,表明汉代时已了解到硫磺能化蚀各种金属。汉初时大约主要从西域火山区得到硫磺。据记载,当时悦般地区(今新疆库车一带)有火山,“山旁石皆焦熔,流地数十里乃凝坚,即石硫磺也”。不过在汉代时,中原一带也已经开始从黑色含煤黄铁矿(当时叫涅石,因是烧制绿矾的原料,所以也叫矾石)提取硫磺了。也就是说,硫磺比硝石稀缺一些,但数量也是相当多的。

至于木炭,汉代哪里有煤炭?用的基本都是木炭,可以说只要是人聚居的地方,木炭随处可见。

想到这儿,杨岐感觉浑身的汗毛都竖起来了。

在这个时代,只有他知道火药的配方,同时原材料的获取还极其简单,那也就是说……

杨岐坐起来深呼吸了好几口,才总算让自己激动的情绪稍微平静一些。与此同时,折磨他许久的饥饿感一扫而空。杨岐疯了似的冲出马厩,强忍着想要狂笑的心情,开始了他的疯狂计划。

在冲出马厩狂奔了几百米后,累得气喘吁吁的杨岐总算不用担心憋笑憋到内伤了。现在他就要开始自己的疯狂计划:搜集原材料,配置火药。

而能够帮助他迅速完成这项伟大计划的,就是他个人独享的物品栏系统。

255格上限的物品栏,夸张点说,足以存放一个连的战略物资,更不用说还完全不影响负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