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天下大势(2/2)

边塞诗中,此诗别出机杼,不写缠绵、悲戚,而是将自己的满腔抱负,江海河流般倾述出来。这首诗可谓慷慨激昂,气势磅礴。

众人轻声诵念,均觉此诗,既抒发了胸臆,又表明了决心,实乃上佳之选。

于是杨逍挥毫泼墨,写就了一张白纸,交于雕刻匠人,嘱咐务必刻于石碑之上。匠人们齐声应是。

说是石碑,其实是一面厚重山壁,上架悬梯,匠人们登高上下。

众人当即返回天水城中。

……

却如李晏所料,陕西、山西两省,二十多天,不到一个月的功夫,便被汉盟两军攻克。

至此,元廷已丢失了五省统治权。

天下情形,已几乎明朗。

占据鄂、湘、赣三地的徐寿辉,乃明教五行旗老人,宣称听受汉盟调令。至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纷争不断,徐寿辉亦有大将攻城掠地,配合汉盟及当地江湖门派,在元军大力抽调各地支援的情况之下,一如囊中之物,说取便取。

江南之地,则是各路义军盘根错节,朱元璋、刘福通、张士诚等,自鲁、豫往南,有苏、浙、皖、闽、粤,其中徐寿辉亦插了一脚。

朱元璋是明教洪水旗下,上书称受汉盟命令,眼见汉盟势大,刘福通、张士诚等,亦遣使上书,表明愿听汉盟号令,攻克北方。

李晏也知道,这些人所谓的听命,只是一种策略,攻打北方,谁先打下了大都城,谁就占有最大的名望。

汉盟虽则势大,徐寿辉、朱元璋名义上,也是汉盟的属下。

但汉盟内部的情况,所有人心知肚明。只待元廷一灭,汉盟势必四分五裂。李晏的盟主之位,他说的话,份量自然还是有的。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汉盟成立的基础是汉蒙之争,但成立的手段,却是李晏绝顶的武功。

这可是能百万军中取敌将首级的绝顶高手!

不过,要所有人尊李晏为皇,再立新朝,说实话,不单单是那些个反王,便是各大门派,包括明教、天鹰教等,没一个会真愿意。

当然,他们的想法,李晏并不在乎。

只要在北伐这一条路上,他们和自己站在一个阵营,那就由得他们去。如果不在一个阵营,那就先灭了他们。

李晏的判断,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至于称皇称帝,李晏自从明了了本心之后,再无一丝渴望和冲动。

“成皇称帝,不过是浪费时间,智者所不取也。我又岂会如此不智?”李晏暗想。

他转念又想:“唔,北伐之期,已近在咫尺,只待西南、华南两地,全部平定之后,便可率兵北伐。大概也就半年之内。”

半年的时间,说短也不短了。

“西南和华南的攻克,用不着我再亲自出马。这半年可不能浪费了,须专注修炼,尽量提升自己的内力。”李晏自语道。

“唉!先天之境,却不知何时才能破开那道天地玄关?”李晏慨然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