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0章文考(3/4)

几个年轻人脸上都露出了古怪的神色,有些想笑,却又心有戚戚焉。

李文秀是个河南来的士子,二月间来到长安,本身籍籍无名,可人家颇为自信,非常相信当年的说法,天下英雄出河南。

自恃才高,为人傲慢,为了扬名,这厮听说长安书院是个好地方,于是派人修书一封,要与长安书院的教授们论辩。

估计是听说了元贞四年那场大论辩,觉得自己也就是晚来了几年,不然哪还会有旁人出头露脸的机会?

这次既然来了,他便想来个舌战群儒,博个大名声出来。

长安书院的人哪会理会这种狂生,只作不理。

李文秀自负的很,脑瓜清奇的觉得自己占了上风,竟然没人敢来与他论战,于是便得意洋洋间四处宣扬。

长安书院的教授们涵养深,倒也没有动怒,其实主要还是元贞四年那场论辩起于长安书院,最后对长安书院也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那事过后,书院当即换了一任祭酒,参与其中的几位教授也受到了牵连,都被朝廷勒令回乡,十年之内不得入仕。

这对于读书人来说是非常重的处罚了,可见朝廷之不满。

其实就是长安书院的人有些拿大了,没有控制住场面,还激起了南北士子的对立情绪,事情发生之后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差一点就搞砸了朝廷的论才大典。

所以今年长安书院就非常谨慎,没再那么大张旗鼓的邀请士子到书院中进行学术讨论,只是不禁文会,文会上的题目也要事先确定范围。

这样一来,却是招来了李文秀这样的苍蝇,死不了人他恶心人。

李文秀四处宣扬的结果就是惹恼了参加京试的士子们,其实就是这厮把自己竖成了一个靶子,有准头的都想来射上几箭。

一来可以讨好一些长安书院的教授们,二来也能借此扬名。

读书人有心计,而且这年头大多数的士子还都是世族出身,城府就更要深沉一些,于是开始的时候李秀宁的名声是越来越大,显然是有人想让这个靶子更显眼一些,过后大家射起来会比较痛快。

到了三月间,李文秀已经名声在外,邀请他参加文会的书函是一封接着一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