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0章局面(3/4)

东海之上的局面日渐清晰,海上如今也只有大唐和新罗的船只在行走,局面颇佳。

而这会也只是刚刚开始,大唐其实还未真正发力,因为随着大唐国力日渐恢复,以现在的国策而论,大唐对海上利益的索求是没有止境的。

唯一能限制住大唐手脚的只有航海技术不够先进,让大唐的海船无法进行远洋航行而已。

当然了,这是将来的事情。

今年唐军各部将抽调一些精兵强将,聚集于半岛之上,数量上李破和臣下们商量了一下,应该在十五万人到二十万人之间。

有了跨海作战的经验,大唐的君臣嫌弃的撇下了当年杨广走过的陆上路线。

三征高句丽,以如今的眼光看来,几如孤独一掷,大军的后路几乎都在突厥人的威胁之下,即便成功收复了辽东,也无法跟河北连成一片,派军过去驻守,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变成孤军在外。

海上现在就不存在这种状况,攻打高句丽的战事一起,大唐的船只完全可以仿效当年来护儿,周法尚故事,从海上进入浿水,协助大军渡河。

条件太便利了,当年来护儿率军征高句丽,正是借此攻入平壤城,可惜的是功败垂成。

尤其是第三次攻打高句丽时,来护儿依旧率军渡海,攻奢卑城,并大败高句丽军,高句丽君臣大惊,再次请降,还把大隋叛臣斛斯政给送了回去。

杨广也很给面子的再次宣布罢兵,来护儿不得不郁郁而返,杨广的操作有点迷,但也不是不能理解,三征高句丽,耗费无数。

攻不攻得下平壤城对于杨广,甚或是大隋来说,其实已经无关紧要,杨广那时候想要的只是一个结果,能把掉下来的面子贴回去的结果。

实际上他的脸皮早已血肉模糊,不剩什么了。

…………

唐军现在的优势是前隋无法比拟的,选择从海路进攻高句丽,不但是因为李破的眼界问题,而且没有人在此期间对他形成掣肘。

他不需要费心的为臣下,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世阀们平衡攻灭高句丽的利益,让这个人立功,让那个人去死等等等等。

大唐此时的目标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把高句丽按在地上狠狠摩擦,投降?不存在的,不把高句丽君臣牵来长安,那就是失败。

…………

高句丽不这么想,十几年前的旧事,他们记得很清楚,只要降了,敌人就会退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