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救济百姓(2/3)

“夫人,所谓饥时易为食,饱食难入味,现在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很容易收拢人心的。所以我想对周围的村子的百姓进行放赈。”

“咱们的钱也不太多了,老营的人一天只吃一顿饭,孩子们都面黄肌瘦的。好多战士的棉衣还没有,都冻伤了,也没钱买药。”高夫人一听放赈,眉头立刻皱了起来,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现在老营二百多人在这山谷中,人吃马嚼,是一笔好大的费用。

范青劝道:“夫人,咱们苦,老百姓更苦,咱们的军队之所以能称之为义军,就是因为咱们能爱护百姓,救苦救难,解民于倒悬。老百姓之所以帮助咱们,和咱们一条心,就是因为咱们是仁义之师。老百姓一提起咱们都竖起大拇指,这样,咱们才能站稳脚跟,能招收兵员,在官兵过来围剿的时候有人通风报信。”

“夫人不是还想招收一些人马回陕西帮助闯王么!如果不放赈,不行义举,老百姓会心甘情愿跟着咱们起义么?”

范青最后一句话说到高夫人心里了,她念念不忘的就是回陕西帮助闯王,所以立刻点头,“你说的对,咱们就是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也要放赈,也要救济百姓,咱们少吃一碗粥,也许能救过来好几个要饿死的百姓呢!”

范青微笑道:“粮草问题,夫人也不必太过担心,属下已经想好了一个计划,很快就能获得粮食了!”

高夫人笑道:“你是小诸葛,一切都听你的。”

范青又拱手道:“属下还有最后一件事情,事情虽小,但属下认为非常重要。”

听范青说“重要”,高夫人立刻凝神细听。

范青道:“我前几日下山买粮,听村子里的百姓说,咱们有义军战士下山抢走了他的两只鸡。”

高夫人哦了一声,抢两只鸡而已,心中觉得有些小题大做。

范青郑重的站起来拱手道:“夫人,自古以来能征善战的军队无不有铁一样的纪律。史书上说,曹操不小心骑马践踏了农民田地,割掉自己头发以示惩罚。岳家军当年有‘饿死不拆屋,冻死不掳掠’的口号,戚家军更是对侵害百姓的士兵格杀勿论,连他自己的儿子违反军纪都斩了!古人说,‘古之擅用兵者,能杀卒之半者,威加海内’,这个‘卒’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靠乌合之众是难以有所建树的,要想练一支百战百胜的精兵,必须对自己狠一点。咱们下一步重要是笼络百姓人心,这样的小事情必须重处,才能震慑住别的士兵。”

高夫人听的连连点头,“先生说的好透彻,其实自成一直都想好好整顿军纪的,说实在的,咱们军队中,老八队出身的战士还好些,基本能做到遵守军纪。但后来加入的战士就良莠不齐了,有的是杆子出身,把偷抢当成正常事情。自成因为一直在流动作战,没来得及整顿军纪,而且也有一些将领颇有怨言,对自成说,水至清则无鱼,劝自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咱们整顿军纪的事情就耽搁下来了。你今天提起这个正好,咱们在山谷当中好好的整顿一番。”

高夫人也是急性子,立刻就让慧英去请刘芳亮。刘芳亮还以为发生了什么紧急事情,急匆匆赶来,待到听说只是抢了老百姓两只鸡的小事,不禁愕然。

高夫人把刚才范青所说的军纪重要性和要笼络百姓的话说了,刘芳亮也感觉事情严重,道:“我把这人找出来,狠狠的抽他一顿鞭子,看他下次还敢不敢了。我属下的战士都是老八队的,估计没这个胆子。贺金龙手下那帮老营护卫,有很多是将领亲属,平日军纪就很松散,估计是他们做的。”

范青道:“刘将军,我认为抽鞭子还是太轻了,不但要打,还要绑在营地门口示众一日,让所有人知道咱们整治军纪的决心。还要让人把两只鸡的钱还给百姓,向百姓宣传咱们的口号——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高夫人叫了一声好,“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这个口号好。”

刘芳亮是高夫人的崇拜者,高夫人说什么,他无不遵从,听高夫人赞同,他也立刻赞同。

几天之后,范青和慧梅骑着马,驮着几袋粮食下山,到了附近的一个村子。粮食不多,每一家百姓只能分得十几斤,但这对接近断粮的穷苦百姓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恩惠了。

中午时分,范青和慧梅骑着马慢慢走进村子,这是豫西平原上很普通的一个村子,叫兴旺村。创建村子的人大概寓意村子能兴盛发达,所以才起这个名字。不过现在的情形正好相反,只能用衰败来形容了。村子最兴盛的时候有一百多户人家,是方圆数十里最大的村落。在饥荒和差役的双重压迫下,能剩下一半的人家就不错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