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朗台伯爵阁下_第60章(2/2)

纪尧姆一边听一边点头。“普鲁士可不是什么友好的邻居。”他耸肩,“当然我们国家也不是好惹的;但对工厂计划来说,这绝对是个很大的不利因素。”

“那就分开来,怎么样?纺织厂放在埃佩尔纳,而炼铁厂放在沙隆?”夏尔得出了一个特认为最合适的安排。“您也知道,纺织并不要求工人有很多体力,我们可以试试雇佣那些整天在家里做针线活儿的女人;而沙隆郊外就没那么多人种葡萄了,招男人正好。”

纪尧姆想了想,觉得这再好不过了——风险和利益达到了一个平衡点。“那行,”他点头,“只要我们把铁路修起来,那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夏尔之前用铁路运葡萄酒,比马车效率高太多了,他印象深刻;所以这时候,他没忍住想到了他们把铁路从南锡一带修到埃佩尔纳甚至巴黎的美好前景——

我要告诉全世界,四分之一的法国都被我儿子承包了!

至于夏尔,他暂时还没想到那么远。他只是觉得,只要法拉第答应他,发电机这样的东西很快就能发明出现;相比之下,蒸汽机算个什么?分分钟把那些用蒸汽机做动力的工厂甩出去n条街好吗?

这样想想,他就没必要在蒸汽机上花太多功夫,反正很快就要淘汰。工厂刚刚起步,算上七七八八的筹备时间,等步上正轨少说也要一年半载。这期间,就先弄一点蒸汽机用着;最好把动力部分和牵引部分分开设计——这样,有了发电机以后,直接把动力部分换了就行,损失最小……

科技产业化的惯性思维让夏尔不知不觉想到了实际应用问题,和纪尧姆是两个方向。

另外,既然有可能发生战争,那就在战争开始前先把钱赚回来!而且,他们修了铁路,炼了钢铁,开了机车……这样下去,等到几十年后,国力对比不见得会和历史一样,结果到底如何,还是两说呢!

虽然关于未来的蓝图,葛朗台家父子俩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但实践起来并不冲突。

首先当然是地皮。河边通常都是草地或者树林,这种地皮比葡萄地便宜多了,纪尧姆已经盘下了很大两块。夏尔很满意,因为在河边不仅运输便利,水力将来还能给发电机做能源,省下煤炭成本,还没有污染。

然后是厂房。夏尔凭借着他在车间锻炼出来的能力,大致划分了一下功能区域,再让人设计建筑图纸,等他过目同意后再着手修建。反正,大方向对,弄出来的不是一模一样,也大致差不离。

再然后是机器。夏尔重抄老本行,一鼓作气,画出了好几张图纸(事实上,他在伦敦时就已经开始画了),再拿给比较了解织布机的工人做。看着图纸,别说是工人,连纪尧姆都深深地震惊了。他一直以为儿子在工业学校读书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原来是他误解了、夏尔其实学习很认真?

不得不说,纪尧姆这种想法,真的只是个美好的误会。

最后是人工。一船英国工人也到了,但工厂还在修建过程中,所以纪尧姆请了人先去培训他们法语。这在短期内看起来是白养,长期看简直有百利而无一害——学会法语,才能更好地教法国工人嘛!

至于政策问题什么的,纪尧姆本来就身负数职,加之人品清白、没有税务方面的问题,这就足够小地方的长官欢迎了。

一切都很顺利,就是夏尔忙得脚不沾地。等六月中下旬,厂房正在修建中、机器正在制作中,夏尔就向纪尧姆提出来,他想去南锡看看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