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爵位制度(1/3)

众所周知,西晋是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

那么,为了照顾世家大族的利益,必须给予大量好处,封爵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在司马氏篡位之前一年,即咸熙元年(264),晋王司马昭命尚书仆射裴秀创立五等爵,可视为西晋爵位制度的开端。

而在此之前,只有曹魏宗室可受封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功臣则封列侯——曹魏诸侯品秩,王公侯伯子男(第一品),第二品空缺,诸县侯(第三品)、诸乡侯(第四品)、诸亭侯(第五品)、诸关内侯(第六品)。

五等爵中最低的男爵,在品级上高于列侯中最高的县侯,但列侯的食邑户数不一定比五等爵少,品级、经济利益并不完全对应。

下面进入正题。

司马氏此举,算是拉拢人心之举了。

值得一提的是,西晋虽只有短短几十年,但爵位制度经历了好几次改革,非常繁复,下面一一叙来。

264年版本:

“晋文帝为晋王,命裴秀等建立五等之制,惟安平郡公孚邑万户,制度如魏诸王。其余县公邑千八百户,地方七十五里;大国侯邑千六百户,地方七十里;次国侯邑千四百户,地方六十五里;大国伯邑千二百户,地方六十里;次国伯邑千户,地方五十五里;大国子邑八百户,地方五十里;次国子邑六百户,地方四十五里;男邑四百户,地方四十里。”

用更简单的方式描述一下就是:

第一级:郡公,食封一万户。

第二级:县公,1800户,封地75里。

第三级:大国侯,1600户,封地70里。

第四级:次国侯,1400户,封地65里。

第五级:大国伯,1200户,封地60里。

第六级:次国伯,1000户,封地55里。

第七级:大国子,800户,封地50里。

第八级:次国子,600户,封地45里。

第九级:男,400户,封地40里。

还有一个第十级的说法:次国男,200户,封地35里——但史料记载有矛盾。

这一次分封的人数是:“自骑督以上六百余人皆封。”

与曹魏时期只享有经济利益的封爵不同,这次是有土地的。

比如,制定五等爵制度的裴秀由鲁阳县侯改封为“济川侯,地方六十里,邑千四百户,以高苑县济川墟为侯国。”——60里相当于制度中的大国伯,未达到次国侯65里的规模,可能济川墟这个地方恰好就那么大。

请注意:这时司马氏尚未篡位,264年的这次分封其实就是改朝换代之前的发糖。

265年版本:

咸熙二年/泰始元年(265)十二月,司马炎登基,改朝换代。继位后第二天,他就下诏废除咸熙元年的爵位制度,改用新五等爵制。

“武帝泰始元年,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下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王不之国,官于京师。罢五等之制,公侯邑万户以上为大国,五千户以上为次国,不满五千户为小国。”

这一次,共封27位宗王、11位开国公,公以下若干——“公侯伯子男五百余国”。

第一级:郡公。

第二级:县公。

第三级:县侯。

第四级:县伯。

第五级:县子。

第六级:县男。

注意1:如果爵位前加“开国”二字,则品级高于不加“开国”的爵位,开国爵主要是开国时所封。

注意2:西晋还有一个特殊的级别,即郡侯。

整个西晋,获封郡侯只有两人:荀勖、苟晞。

荀勖本来封郡公,但他坚持不受,司马炎以他功高为由,封郡侯,等于为他生造出了一个等级,即郡侯。

郡公、郡侯的食邑都是3000户,权力上没有任何区别。

苟晞因为剿灭汲桑的功劳,受封东平郡侯。

终晋一朝,仅此两人。

注意3:西晋又又又有一個特殊级别,县王,如随王,比郡侯稍多那么一丢丢,但也很少见。

另外,这里我为什么没写各个级别的食邑数量呢,因为规定是规定,实际是实际……

举例子吧。

杜预,当阳县侯,食邑9600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