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山南援军(3/4)

猛攻了好几天,叛军折损了足足几千精兵,却始终攻不破旧城。

与此同时,先一步寇关而入的安庆绪又遣飞骑来报告,说是在华阴附近遭遇了几十万大唐勤王军,安禄山便不敢再在潼关旧城耗下去,留下崔乾佑守潼关,然后亲率叛军主力浩浩荡荡杀入关中,准备与李嗣业的勤王大军决战。

……

李嗣业大军已经进入华阴。

对于是否与叛军进行野战,李嗣业有疑虑。

李嗣业他自己堪称是盛唐时期的头号猛将,但是用兵还算谨慎。

安禄山叛军自范阳起兵后,一路势如破竹,到了洛阳之后先是打败了哥舒乾,紧接着又打败了李隆基,可见叛军的战斗力是很强悍的。

有鉴于此,李嗣业就动了据守华阴的念头。

只要山南军守住了华阴城,叛军主力就不敢大举杀入关中平原。

而如果只是少量偏师深入,则威胁不到长安的安全,这样一来,长安跟华阴就形成了犄角之势,叛军除非先攻破华阴,否则绝对不敢长驱直入。

从军事上,李嗣业的这一考虑可以说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从政治层面上,李嗣业的这个想法就有大问题。

因为时间拖得太久,势必导致大唐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严重受损。

只有快速歼灭叛军的主力,再在关中道、都畿道推行土地革命,等到调动了关中道以及都畿道的民力,大举北上平定史思明的叛军,再然后趁势在河北道、河东道以及河南道推行大规模的土改,这样一来大势就基本上定了。

那些世家高门就会彻底丧失逆袭的机会。

总而言之,绝不能出现人口的大量损失。

趁现在叛军忙着攻城略地,没有太多时间祸害百姓,赶紧把他们灭了。

当下陆天师直接否了李嗣业的提议,说:“据城而守确实更保险,但是旷日持久,必然会导致都畿道、河南道乃至淮南道的人口出现大量损失,进而导致大唐国力严重受损,这不是我要的结果,所以必须在华阴与叛军野战。”

陆天师都已经做出了决定,李嗣业当下也不再坚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