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 第十二章 关于寒门的传说(1/2)

和平带来的安宁太久,以至于中原各国的百姓都已忘记上次诸国之间操戈相向是在何年何月,他们如今唯一记得的只有当年的那场浩劫。

百余年前,当中原诸国斗得你死我活之时,蛮人在那个最有领导力但也最嗜血、最凶残的蛮王带领下举兵南侵,大肆践踏中原。一时间中原生灵涂炭,列国神器流离、民不聊生。蛮人身材高大,体魄强壮于中原人。相传蛮人鲜有人性,入侵中原之时抢百姓之财物、淫中原女子,更有甚者在粮草食物不足之时,啖孩童之肉充饥,至今中原坊间依旧有父母用“蛮人南下”“蛮王将至”之语来止孩提夜哭。

荒蛮之人泯灭人性、无恶不作,中原危在旦夕。

时势造英雄。值此人怒天怨之际,终究是有人站了出来——此人虽出身贫寒但却聪慧过人,用文可治世兴天下、武可提刀平天下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年少时,此人于山水之间领略天地之道,竟是无师自通,甚至在武学上与北魏武宣大帝戚世懋一时瑜亮,被世人尊称为中原“双圣”。此人在危难之际联合起中原所有有志之士共同反抗,合力将蛮族赶至北边荒冷之地,并警告蛮人“永世不得回中原”。

而后,在双圣的商议下,中原最大的两个国家新唐与北魏共筑天门关,同心同力把守此地。百余年来,两国虽貌合神离,但却始终共同守护着这道天险雄关。仗着这道天险,蛮人被拒之关外的天寒地冻中无法踏入,而中原这片沃土也重新享受宁静。

至于此人,在戚世懋离世后,他便成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强者。如今中原自然将其视为这片土地的明灯与守护者。

在带领中原列国将北蛮之人赶出天门关后,此人曾游山玩水逛游天下。直到二十年前,他来到新唐、来到长安,在千牛山下开创了寒门。千牛山是长安城东面数十里开外的一座大山,此山南临渭水,周围小山成群,自身却高耸云端,颇有鹤立鸡群之势,立于山巅一眼望去,犹如拥有数千只牛的牛群一般环绕在这座大山身边,这千牛山由此得名。千牛山危峰兀立、玉林环绕,天地之气极其浓厚,确实是个修行的好去处。

开创寒门之人自然便成为了寒门门主,天下人便尊称其为“门主”。同时,由于此人在字里行间戏称自己为“寒门先生”,所以也有人尊称其为“先生”。自寒门开创后,那人不再问世事,安于这千牛山脚下,居于山下一陋室中,以天地为师、以山河为邻,感天地之灵气,修独善之洁身,阅天下之藏书,好不逍遥。

在开创寒门后的最初的数十年间,门主并未招收任何弟子,直到十一年前、也就是永昌十八年,门主忽然昭告天下准备开门纳徒。这消息迅速地传遍了中原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奔走相告,一时间所有人都在说——寒门准备开门收徒了!而后,天下无数修行之人、仰慕之士纷纷从中原各国赶来长安,期望着能被先生收于门下——

敢问中原大陆有谁不想做那人世间第一强者的传人?

更有中原小国,将自己的太子、公主送于千牛山下,渴望着列祖列宗保佑能让自己的后人入得此门。

至此,寒门成了千牛山下的寒门,它是新唐的寒门,也是天下人的寒门。

寒门纳徒的考校形式与列国的科举制度略有不同,内容包括文举或武举,世人将二者合起称为“寒试”。

这寒门第一次开门收徒,便大大出乎中原人士的意料,这第一次寒试的文举考校,竟只发了一张白纸给众位考生,考校的时间竟然也未规定。最后只要你将那白纸放于千牛山下那间陋室之内便可。前来应试的众人面对这张纸都有些摸不着头脑,有人在上面作词、有人在上面写诗、更有甚者在上面作画,至于一些目不识丁的人,便在纸上乱涂一通。直至发卷后的第七日一位身着朴实的中年男子——也是此次文举最后一位交卷之人——将他的答卷张放于陋室,此次文试终于算是结束了。

先生将着堆积如山的答卷一一浏览,就算以一目十行的速度,他老人家也整整批阅了半个月。在将最后交卷的那位中年男子的答卷批阅完后,先生竟是一扫这几日的疲倦,如获至宝一般地又读了一遍。随后,先生在右下角写有‘唐人文君臣’的落款处圈了个圈。最后,先生竟是放声大笑,仿佛经历何等快意之事那般。

经历了半个月的漫长等待,万众瞩目的武举便开始了。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武举的题目更加令人摸不着头脑——武举之地仅仅只放了一张弓,旁边贴了一张告示:凡能拉开此弓者,便视为通过武举。

弓,穹也,张之穹隆然也……难道是要考校众人的弓射之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