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三孤已稳,三公可期(2/2)

因为王守仁兼任大同巡抚,这会令大同在宣大战略意义上,无限制提高,也会间接也说明,皇帝准备把宣大一线彻底交给张周的人来打理,至于许进和马中锡,也不过是临时的人选,回头要撤换他们,大概也只是皇帝一句话的事。

刘健听了就很上火。

难怪今天让我们内阁也来了,感情所说的事,都是关乎到整个西北格局的大事,偏偏陛下不想拿到朝堂上去廷议。

这是在跟我们商议吗?

根本就是通知我们一声的,什么都是其定好的,还要我们干什么?

李东阳道:“陛下,不知蔡国公和前偏关巡抚王琼回朝之后,将作何安排?”

李东阳也算是明眼人,知道反对不了,那就问点直接的,也算是问清楚状况,让我们传统文臣有时间去准备应对了。

朱祐樘先前刚以皇帝的威严,接连决定了几件事,如果这时候连例行通知都不想说,那就有点对不起这些陪他经历过风浪的大臣。

所以李东阳把朱祐樘的脉也是很准确的。

“朕以秉宽回朝,为兵部尚书,至于现兵部尚书马卿家……朕想以你为吏部尚书,主持朝中官员考免之事。”朱祐樘直言了,“至于王琼,他回朝后,就取代许进为户部左侍郎。若是诸位卿家没意见的话,来日在朝上,便如此做推选吧。”

提前内部商定人选,再做廷推。

等于说是以公平公正的假象,行皇帝直接任免之举。

有点那传奉官的意思了。

但跟传奉官不同的,是皇帝对于张周和王琼的任用,到底还是在“一定合理范围之内”做出的调派,毕竟王琼先前已是大同巡抚,调京师当个左侍郎怎么了?张周已当过南京兵部尚书,调回来当个兵部尚书也没问题吧?

李东阳进一步问道:“陛下,不知南京军务当由何人来参赞打理?”

这又问到一个关键点上。

张周调回京,外间对于谁来接替张周为南京兵部尚书的事争论不休。

也是想知道皇帝对南京,或者说是南方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先前让张周去南京,总不会只是让张周去南京避个地震天灾异象吧?

“再议吧。”朱祐樘道,“有什么人选,你们也在朝上提,朕也会酌情考量的。”

这话就说明,好像皇帝对于谁当南京兵部尚书这件事,也完全不太在意。

谁当都行的意思。

如果是朕所关心的人事任免,朕先前也都透露给你们知道了……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皇帝在南方还有更大的战略布局,可能这布局比让张周回朝当兵部尚书这件事都大,所以还不方便透露。

再也可能是,皇帝还打算等张周的意见,也不一定是等张周回朝之后。

张周上的密奏,给皇帝提供建议,也是有可能的。

……

……

内廷会议接下来,还商量了有关来年预算的事。

皇帝没有就修筑宫殿,或是京师周边的道观、庙宇有任何的想法,对于西北军需调度,只是希望能保障将士顺利过冬……对于铸炮和修造河套关城之事,皇帝好像没有太多的想法。

这也让这几位重臣意识到。

现在皇帝近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怎么打草原这件事上,真是连个人享受也不顾。

全心全意。

好像皇帝近期要做出的所有安排,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只是对于钱粮调度上的通融,有点让这几位看不懂。

皇帝既然这么在意西北军务,为何却不提加军饷的事?却是之前屡次在私下提到给东南造船调拨钱粮呢?

因为新任的户部尚书佀钟并非上听处成员,他们也并不知道现在户部内部的安排如何。

“张秉宽回朝主持兵部,这是最好,也是最坏的结果。”谢迁好似打趣一般评价道。

张懋笑道:“那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谢迁道:“对东班之臣来说,不好不坏,可对于你们西班来说,可就未必了。”

你张懋还想在我谢于乔面前讨口舌之快?

自不量力啊简直就是。

马文升道:“以入朝两载,便加三孤之名,只怕将来封王拜相也未可知。”

张周身为蔡国公,兼大明兵部尚书,回朝之后必然会从“三辅”,也就是目前的太子太傅,晋升为“三孤”,也就是少保、少傅或少师,距离三公也就一步之遥了。

这对于一个入朝尚且不到两年的进士来说,都已不能用原地上天来形容了。

这种探讨似也没什么意义,几人都闷头往宫外而去。

……

……

乾清宫内。

李荣将张周在南方的上奏,如实呈递给朱祐樘,而这份东西除了杨鹏看过之外,只有他李荣这个即将兼任东厂厂公的人见过,连萧敬他们都无权查看这种密奏。

“陛下,张先生于南京做了不少事,且还动了宁藩的利益,据东厂所查,宁藩除了明面上的上奏之外,或暗中想趁太子与张先生回京时,于路上下手加害。”

李荣面带几分担忧之色道。

朱祐樘一拍桌子道:“于先皇所在时,宁藩便屡有异图展现,若他们真敢乱来,朕不端了宁藩的巢,朕枉为人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