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全面妥协的前兆(2/3)

朱祐樘道:“朕就不懂了,如果文臣和武勋不能练兵,那西北各处的督抚和总兵,岂不是说都是一群不知兵的庸人?你们就当朕是让秉宽于西山和永平府两处……还有大同和张家口两处的矿山,让他以此为根基来以京营来驻守!这总没问题了吧?”

“大明于这几处的矿山,可是大明将来长治久安的重中之重,若是鞑靼或是贼匪将此等要处占据,大明国运必将受到威胁!朕调这一万人,就当是去看矿的吧!”

只是改变了个说法,在场几位上听处成员,瞬间好像是找不到反驳理由了。

……

……

一万京营将士协助开矿的事,就这么“友好”地决定了。

不是在朝上商讨,就只是以上听处的会议来决定,并在会议之后甚至不拿到朝上去再提……便等于是在说,上听处不但是作为顾问权限的存在,还有直接决策大明最高事务的权力。

以往多数的事情,都是由大臣提出,皇帝让大臣商讨之后,再以利弊来决定是否采纳。

而现在直接改成,皇帝在内廷提出提议,相当于是跟上听处的几人通知一声,就可以拍板了。

至于皇帝为何会突然这么有主见……朝中是个人都知道,这是张周在背后搞鬼,但问题就在于很多事明知道源头在何处,却无计可施……

“难啊!”

出了乾清宫之后,众人一边往外走,由一向装理中客的张懋发出如此的感慨。

周经问道:“英国公你是在感慨京营人马不够用吗?”

“呵呵。”张懋笑道,“京营还不缺那一万人,但就是以后还有没有京营一说……就不一定了。”

张懋也感觉到,皇帝是在把戍卫京师的权限逐渐分出去。

这是之前张懋跟着屠滽他们一起参劾张周的原因,但后来张懋也看出来,武勋在文臣心中也就只是粗人,文臣也不想带武勋在政治上一起玩,既然防备不了张周的崛起,那就不必要跟张周交恶了。

而且……张周也是他张懋惹不起的人物。

马文升瞅着一边的周经道:“来年开春之后,京仓将调多少钱粮往宣大和三边?”

周经惊讶道:“马尚书您不知?陛下可并未单独跟户部说过,要增加开销的。”

马文升道:“先前陛下可不是如此的意思,还是说……”

有些话没说完。

大概在说,陛下不会是看你周经不顺眼,准备跟你的继任者,也就是佀钟谈,而不跟你谈了吧?

周经别看人在户部尚书的位子上,但他的继任者,其实早就定了,皇帝已经点名让佀钟上位,只是佀钟等了半天还没把周经给等下去,却未曾想刚没当几天吏部尚书的倪岳先被勒令致仕了。

世事就是这么奇妙。

周经道:“或者陛下来年并未有在西北大动干戈的计划呢?倒是陛下最近经常问询有关渤海巡抚造船之事。”

李东阳皱眉道:“陛下找你问过?”

周经瞅了前面正在闷头带路的李荣一眼,此时李荣毕竟上了年岁,好像老眼昏花,连走路都不稳,也有点在耳背什么都听不到一般,但李荣可是个狠角色。

这点他们这群文臣都是见识过的。

周经叹道:“可能吧。”

说是可能,其实就是肯定的回答。

李东阳和马文升对视一眼,好似都从对方眼中读懂到什么。

张秉宽下一步的计划,似乎已经不在如何去折腾西北了……或者说,在大明铸造出足够踏平草原的火炮和火铳之前,他的计划转而要去造船、靖海?

他图什么呢?

……

……

“什么,造船?”内阁值房。

刘健从李东阳口中得知周经无意泄露的消息之后,也是没琢磨过味道。

谢迁在一旁却显得不以为然道:“唐伯虎做渤海巡抚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他早就去江南筹措造船用度了,两位,不必大惊小怪吧?”

李东阳回头看一眼道:“那于乔你说,陛下派张秉宽去江南,主意图是什么?”

“呃……”

谢迁琢磨了一下,问道,“栽培太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