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清浊难分(2/2)

就在众大臣疑惑皇帝此举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朱祐樘突然目光转向倪岳道:“吏部倪卿家到任京师之后,两次以眼疾和年迈多病为由,跟朕提请回乡,朕准以其所请,赐奴仆四人,另赐车驾等。再给田十垧。”

“啊?”

大臣一片哗然。

马文升主动请辞,皇帝不准。

倪岳好端端在旁边站着,俨然一个旁观者,居然就这么被打发回乡了?

这套路……有点深啊。

“老臣……谢陛下隆恩。”倪岳也没想到,马文升跟张周相斗,自己成了牺牲品。

不过他也早就习惯了,谁让当初他被发配去南京当尚书的时候,就看出皇帝不待见自己呢?

朱祐樘道:“接替倪卿家的人选,这两日廷推上便做出结论。至于新建伯的安置,朕有个想法,让他继续为大同巡抚,协助修筑猫儿庄城池,待秉宽回京之后再进一步商议。”

果然。

皇帝还是迫不及待提出把张周调回京城的事。

王守仁立下奇功,却好像并不太受皇帝重视一般,只是安排他当大同巡抚……照理说以王守仁的功勋,当个宣大总制也一点问题都没有。

刘健走出来道:“陛下,以新建伯之功勋,由他兼宣大军务,可保一地太平。”

皇帝没提,我刘健替陛下您提了。

或者说……就是要卖人情给王守仁。

不图让王守仁当什么新建侯、什么国公的,就让他当宣大总制,等于是给王守仁一个信号,你仍旧是文臣,还是我们传统文官所推崇的,你好好干……以后将来出将入相说得就是你……没错,我们都站在你这边。

还没等皇帝回答,一直作为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却迟迟没发声的王华走出来道:“陛下,犬子才能浅薄,还请陛下将他调回京师,给他继续历练的机会。”

朱祐樘笑道:“其实朕也有此意。话说研武堂到今年以来,一直都未能顺利开课,主要是能调动的人,先前都被调去了辽东……加上先前定朝鲜内乱,以及平辽北之功,朕对于秉宽、唐寅、新建伯等人,也一直未能加以封赏,是朕的疏忽啊。”

还没封赏?

唐寅也是初出茅庐,却得了个什么渤海巡抚的,负责造船和靖海,现在还南下应天府筹集造船钱粮了。

至于王守仁……更夸张了,现在直接要成为新一代的王威宁,差不多可以用他的名字止草原小儿哭泣了。

能把蒙郭勒津部和察哈尔部连番收拾一圈的人,就他王守仁能做到。

“但还是不急啊。”朱祐樘补充道,“秉宽不在京,很多事也推进不了,朕有意要调他回京。翰林院侍读学士也需要他来担当,进讲于东宫之事,就暂且放放,不过朝中大事也需他参与谋划,朕其实也想多让他参与朝议。可以他的性子,又有些懒惰,从不愿每日早起上朝。”

……大臣听了都很无语。

还是陛下您了解张秉宽那小子。

他从入朝之后,到得势,好像朝堂他还真是不经常来。

以前我们总觉得,他是觉得自己资历不够,不好意思来。

感情是他“懒”,不想来?

不是他怕跟我们面对,而是懒得跟我们面对?这……打人不打脸可知否?

“待他回京再说吧。”朱祐樘道,“传令到应天府,让秉宽放下手头之事,即日护送太子北上,沿途若有差事未能完成,由他一力主持。”

既调张周回京,也没说让张周彻底把南京的差事放下。

大概的意思是,你有本事管,由你一肩挑。

“陛下,那新建伯……”刘健提醒。

您总厚此薄彼,总在说张秉宽,但我们现在提的是“首功”之臣王伯安,陛下您应该如何安顿他?

“朕不都说了吗?让新建伯留在大同为巡抚,执掌地方军务,他曾在大同督抚过,对于地方情况最为了解。”朱祐樘还略显不耐烦。

当说完这些,朱祐樘环视在场大臣,再以语重心长的口吻道:“诸位卿家,朕还想问你们一句,你们现在仍旧认为,朕不该用秉宽吗?”

没人提出异议。

这就让朱祐樘很满意。

“既然没有,那朕把话撂在这里,若是再有人以朕用秉宽之事,行参劾之举,莫怪朕不留情面。”朱祐樘说着,好似是余怒未消道,“六科将之前参劾秉宽的奏疏,都原封不动给拿出去,这次朕就不计较了!但若是再有人说三道四,那就是与朕为难了!”

“议功之事,暂且不提,这几日会有更多的战报传来,兵部也及早拟定出请功的方略,至于用度等问题,也等秉宽回京之后一并做商议。”

“今日不必再提西北之事,说下一件吧!”

……

……

朱祐樘倒是很干脆。

调张周回京,以及安置王守仁在大同,近乎是一口气给决定的,也没跟谁商议。

但对于将张周调回来之后,委命如何的差事,却没明确说。

朝议结束之后,大臣出宫的路上,倒是没人愿意再谈张周……谈也没得谈了,很显然张周的崛起已势不可挡,天意帮他,皇帝帮他,连鞑靼人都帮他……

皇帝都明确说了,谁再参劾张周,不用问情由直接法办,都已经不是规定不能拿灾异之事参劾了,就是有理有据也不行,总归张周不但是挑出朝堂的权臣,还是你们言官不能碰的人……连参劾都不能参劾的人,去谈论他……简直是自寻烦恼啊。

出宫路上,很多人跟倪岳道别。

倪岳面色坦然。

明明回京城是准备大干一场的,好不容易混到吏部尚书,有机会做点成绩,也算是六部外臣的极上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但就是没干几天,就要收拾铺盖卷回家了。

“倪部堂不知有何人举荐接替于您?”有人还闲的没事干,去问倪岳有关接替人选的意见。

倪岳听完心里也很不爽。

我有权力决定这个?或者说,我的意见陛下会听?

而且你们不会是脑袋被驴踢了吧?

陛下不许马文升致仕,却让张秉宽回京,却让我让位,什么意思还用我直言吗?

明显是……马文升接替我,而张秉宽接替马文升,然后各自皆大欢喜,就我惨淡收场。

倪岳不理会那些与他道别之人,主动往刘健那边走过去,趁着刘健去往内阁值房前,拱手道:“刘阁老,这朝堂,可就拜托于您了。”

“嗯。”

刘健只是点点头,没回话。

也无须太多去解释。

倪岳再拱手失礼之后,算是完成了临走之前最后的交托,便也无牵无挂一般,人昂首阔步走于大臣最前,有点与众人诀别的意思。

“他这是何意?”谢迁皱眉,问了一句。

刘健道:“他拜托于我,我又拜托于何人?”

倪岳退了,显得不甘心,他刘健其实也不想继续当这个首辅。

太累。

而且明显已不得皇帝的信任,那还不如把位置让出来,显得自己“高风亮节”,反正李东阳和谢迁也是他信任的人物,年岁也比他小了很多,让二人中无论是谁来当这个首辅,也能保证朝堂的运转。

谢迁赶紧道:“你可不能这么说,越是风雨飘摇时,越是要有人能做这定海神针。”

李东阳看了看二人,他明明听到二人的对话,却也没接任何的话茬。

旁边很多人有的在笑着。

而礼部尚书林瀚身边,明显聚拢的人更多了……或者很多人觉得,林瀚是竞争吏部尚书有力人选,以至于大明的清流已经在开始往“浊流”靠拢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