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 酒香不怕巷子深(2/2)

徐经道:“这次江南论学,各地学派的代表都到了。为首的自然就是岭南学派,听说来了个叫湛若水的,学问不知如何,但在岭南学者中名气甚大……闽粤等地的学子,很多都是他的同门。”

“说说别的。”张周早就知道湛若水代表陈献章来论心学。

现在不是划分谁是心学正统的时候,或者说还不到摘果子的时候,应该先把理学给论下去才可。

徐经道:“理学学派,以江西学派的人最多,分成两派,一派据说是胡敬斋和娄一斋的子弟,他们据理力争,认为心学是异说,以至于江西和湖广等处的学者,多都持此论调。另外北方学派之中,还有诸多人前来,但都不成体系。”

“嗯。”

张周点头。

胡敬斋是胡居仁,理学大家,跟陈献章、娄谅一起,都是理学大家、崇仁学派宗师级人物吴与弼的弟子,只是陈献章后来创立心学,但陈献章的心学更好像是对理学的一种补充,并未完成集大成。

如今这同门三师兄弟之中,连陈献章也于弘治十三年二月去世,等于说各学派的领军人物都不在。

徐经也提到这一点:“……岭南学派的人本身要在年初就到京师来与您论学,但因陈石斋于年初病逝,弟子多都守孝未曾远游,甚至连湛若水都是不忿于张师您,特地戴孝前来论学。岭南学派同来的,也都是披麻戴孝,您……可小心一些。”

大明学术氛围很浓厚,但以派别自处,都是南方学者的习惯。

或者说,北方学者多都是散兵游勇,而南方的则是扎堆抱团,也就出现了看谁不爽同门师兄弟一起上的情况。

张周笑着道:“论不过我,还要跟我拼命殉学不成?”

徐经道:“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张周摆摆手道:“那别的学派,也有这么头铁耿直的吗?”

徐经想了想,摇头道:“别的学派,没有岭南那帮人那么执着,但也要小心,如今您还没到南京,但南京开坛讲学之人比比皆是,多都是宣传其自身学术思想,也有您的拥趸……不是,是您的信众,早就已经在南京打了头阵,以南直隶本地学派的弟子为多。”

“是吗?”张周微笑点头。

自己人还没去,就已经开始有人为他站台。

动机不纯。

不过还是值得鼓励的,关键时候也能帮他分担火力。

“张师您的文名,不但在江南独树一帜,在北方学派中也是享誉盛名,尤其是以顺天府士子,对您的推崇最多,也是因为您的典籍最初出自顺天府有关,也有人称呼您的学说为‘北门心学’。”徐经道。

张周道:“北门?我什么时候成北方人了?”

“不是,只是为了方便跟岭南心学相对而已,也因为您的信众之中顺天府等北方学子居多的缘故,而南方诸多的省份皆都有自己的学派,就算您的学术思想空前,一时也得不到他们的承认。”

徐经本身就是江阴人,他对于南方士子的学术体系还是很了解的。

张周也知道徐经并没有虚言。

在南方士子中,尤其是那些成名的士子,都是拉帮结派的,而且也容易拉帮结派……就好像后来王守仁推广心学时,也都是在南方各地开坛宣讲,终于把心学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学术理论。

所以在大明,要推广一项新的学术,首选还是在江南。

不但有传统学派,这里的人也更容易接受一些新的学派,只要你名声够大,学术完善也容易被人理解,更容易引起学界的共鸣便可。

“挺好,你这一趟辛苦了。”张周道。

徐经诚惶诚恐道:“学生丝毫不辛苦。”

张周道:“你在我面前,不必如此自称,我也没打算收谁为弟子,你与伯虎还是朋友,便与我是同辈。”

“不敢。”徐经巴不得拜到张周门下。

徐经顺带也说出这方面的所求,“若张师您不弃,学生愿意为您鞍前马后效劳。您或不知,现在您的学派俨然已形成,很多人自称您的弟子,但又都知晓您从未正式收过弟子,就连英国公之孙也不过是临时在您名下学习兵法,无人承认。”

“呵呵。”

这点还没说错。

张仑从来没以他张周弟子的身份自居,张老头好像也没顾念自己孙子的恩师这一层。

如果张仑是他弟子了,那岂不是说……他比张老头还要矮一辈?

再说张仑也不是个学习的料。

徐经道:“如今各地的学子,有自发为您学术行推广之事的,都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认可,趁此番论学之际,拜入师门。”

“哦。我在学术上没什么师门,伯虎就是我唯一的同门师弟,当然是方术方面的。”张周笑道。

徐经补充道:“想拜到唐伯虎门下的人,也不在少数。”

“哈哈。”

张周不由在笑。

唐寅这算是“飞上枝头”了,因为是他张周的同门师弟,别人拜不到他张周门下,就想往唐寅门下扎……张周想想都会觉得有几分荒诞。

“这是在下所总结,各地到南京参加论学的学派名单,还有一些名儒的名字,还有地方官府配合的一些公函,您先阅览。”

徐经把他总结的东西,陈列下来交给张周,也是因为他知道张周做事很讲条理性。

因为张周没事就让唐寅写报告。

“嗯。”张周点头。

徐经道:“在下先告辞,回头您在南京的安排,若是您需要一些私下的安排,尽管跟在下说,在下没什么能相助的,一点微薄的家底还是有的,尽可能帮您做到。另外在下还刊印了一千份的心学典籍……不敢私自外赠,都给您备好了,只等您到南京之后,以备不时之需。”

张周道:“这点你做得不好,刊印书籍这种事,我自己来就行。不过你既然准备了,那就留在南京,等宣讲心学的时候,正好可以趁机做笔买卖。凑出的银子,帮伯虎他造船之用。他到江南来就是为了凑经费。”

徐经笑道:“在下也会鼎力相助。”

……

……

张周人还没到南京,但南京早就因为他即将到来,而变得热闹非凡。

不单是准备来论学的,还有很多纯粹就是凑热闹的,如此也让南京城成为大明学术思想的中心,而且还是各地学派碰撞和交流的地方……不单是心学和理学之争,连理学内部也有学派之见,双方很可能为了个不起眼的概念,就会坐下来论上几天几夜,然后在互相不理解的刻板印象中不欢而散。

学术思想,都是刻板印象,但凡是灌输进脑子里的,哪怕是错的,想改变也难。

这点在朱厚照南下参加各种文会的时候,也感受到了。

“孙兄,你说他们这群人,明明都被我们说得哑口无言了,怎么还死鸭子嘴硬呢?”

这天参加完徐州本地的一个文会,朱厚照与孙澈等人回沿河驿馆的时候,就在好奇此事。

孙澈笑而不语。

一旁的公冶平道:“朱小公子,你这或有不知了,在论学上,从来没有对错之分,跟他们讲道理没用,最重要的是让那些旁听的人觉得咱有道理,把那些人拉进来,以后不跟他们同流合污便可。”

“靠!”朱厚照道,“那我不是白说了?”

公冶平道:“你可没白说,你没见今天几个过来旁听的生员,他们在事后都给我们递了名帖,反而是那些自称本地学派的理学之人,都灰溜溜走了?现在他们还死鸭子嘴硬,等他们内部有人退出,以后在本地论学的时候,理学就没法占上风,等他们落到势单力孤的时候,就明白非求变不可。”

“好复杂。”

朱厚照没经历过学派之争,自然不知道这么复杂的事。

孙澈笑道:“难得有朱公子你在,你可不知道,咱南下这一路可风光得很,这边刚论完,回头到下一地之前,名声就传开了,就会有人来投拜帖。”

“这么快吗?”朱厚照咧开嘴在笑。

孙澈道:“你有名声,很快就会传开,在学术界,酒香不怕巷子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