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张党不主三边之政(2/2)

“另有朵颜等卫残部,移帐于大宁等处,扰蓟州边陲……”

……

萧敬把各方的情报做了总结。

大致说来……

除了大同和宣府目前还算平静之外,其余地方就没一个消停的,就连大明重点用兵的辽东,也重新受到东蒙古部族,尤其是之前未能斩草除根的朵颜三卫的袭扰。

当然除了鞑靼小王子之后,其余的袭扰都只是流于表面,并未直接对大明的边关构成太直接的威胁。

小王子巴图蒙克那边就不同了,因为过去两年战事中,所损失的主要是火筛、朵颜等部的有生力量,反倒是达延汗本部察哈尔部的损失微乎其微,到现在巴图蒙克展现出了他草原之主的野心,开始屡屡犯境。

朱祐樘在萧敬把大致的战报说完后,显得很气愤道:“朕也没看明白,难道国朝过去几年在边疆的锐意进取,换不来边境的安宁?非要到踏平草原的一刻,他们才会甘愿称臣?”

李东阳道:“回陛下,过去两年中原旱情严重,北方草原亦然,漠北草原大旱数年,使得北元势力不断南下进犯,如今应当加强边关防备,增加盐务税收,以防占窝等中饱私囊,另减少靡费,增加西北军需开支。”

大臣对于治理边疆,其实没什么好主意。

主动进兵,在传统文臣看来是不可接受的冒进,且因草原之地荒芜,就算打下来,也不容易为中原王朝所控制。

所以明朝立国之后的主张,一向都是固守边陲为主,就连朱棣北征都常为人诟病,更别说是以守成而著称的弘治帝了。

朱祐樘摇头道:“你们说的这些,朕会去做,但朕又认为,要想办法让鞑靼小王子心生畏怯,立住国朝之威,方为正途。朕本有让安边侯南下之意,如今朕想以安边侯调宁夏,再以新的宁夏巡抚配合出兵之事,诸位卿家不知有何好推荐?”

皇帝也不废话。

找你们来,不是为了商量怎么固守的。

朕就是要出兵,狠狠地打。

只有用刀尖把鞑靼人的喉咙给扼住,他们才会知道怕,才不敢往大明进犯……至于带兵的武勋,朕都给你们找好了,就是牛逼轰轰的朱知节,至于带兵的巡抚,朕也不自作主张了,直接问你们谁人合适,给挑个人出来,朕就让他配合朱凤用兵。

刘健急忙道:“陛下,如此仓促用兵,靡费颇巨,且不易有所进取。”

朱祐樘语气冰冷道:“天火药、新炮,朕已让各处都在铸造,如果这两年都还没进展,等鞑靼人将这些技术偷学了去,再与他们争锋,会不会迟了些?你们总说,朕太过于偏信秉宽,这次秉宽南下南京,北方狄夷马上挑起边衅,分明是不将秉宽之外的督抚和将领放在眼里,是可忍孰不可忍?”

几人都心呼一声。

我去!

还能这么理解的?

张秉宽人在京城,鞑靼人就不敢来犯了?那去年巴图蒙克还不照样往宁夏打?

现在好像鞑靼人也看出来了,大明九边的防备弱项在宁夏,也就是在西边,所以巴图蒙克也是瞅准目标一个劲打过去,每次在宁夏所取得的战果都不错。

朱祐樘道:“难道诸位卿家,就没有什么人选能推荐给朕?非要每次朕都问询于秉宽吗?”

皇帝心很急切,甚至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急迫。

马文升道:“臣仍旧举荐前户部侍郎刘大夏。”

对马文升来说,他认为最会用兵的人,是刘大夏,只有刘大夏调宁夏,才有机会去跟巴图蒙克正面交锋。

朱祐樘摇头道:“刘卿家不是已决定起复总督两广军务?如此调他北上,实在也不必要,朕也想在朝中找到可以锐意进取的文臣,最重要的……是要有担当,不至于每次鞑靼进犯之时,都高调固守而不能与之正面抗衡。”

皇帝不喜欢刘大夏。

因为刘大夏代表的是保守派老臣,讲的都是那种稳扎稳打的防守策略,不能令他眼前一亮。

“朕本有调新建伯或是偏关巡抚王琼之意,但他二人现在仍旧背负重任,如果轻易调他二人前去宁夏,先不论偏关和辽东的战局,单就对宁夏等处军务的内部影响,便不是朕所愿意看到的。朕更希望找到的是德才兼备的后起臣子,而不是用一些已有战场声望的老臣。朕也不想让秦老尚书,认为朕是认为他做得还不够。”

朱祐樘话说得很委婉。

其实意思就是,朕之所以不用王琼和王守仁,是因为在你们传统文官看来,三边是传统势力的地盘。

宣大一线和辽东都已被张周势力的人给占了,如果朕让张周势力的人去三边……光是内部势力的纠纷,可能就让这场仗打不下去。

秦纮看起来跟张周没什么矛盾,但始终秦纮也是你们传统派系出身的,他也属于那种老成持重的老臣,如果派王琼和王守仁去,他或还认为朕瞧不起他,只有派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最好还是你们传统派系文臣所举荐出来的,才符合各方的期望。

“陛下,如若要找到有领兵进取之心的善伐谋之臣……也不是不可,但……需要推举和遴选。”

这次由谢迁出面敷衍。

陛下您跟我们要人,我们就要马上给你推荐一个出来,这不是大难题吗?

怎么也要让我们回去商量商量吧?

朱祐樘道:“宁夏局势瞬息万变,待鞑靼小王子破关寇边之后扬长而去,一切将于事无补,诸位卿家,你们不会到这时,连人选都不是现成的,还要回去再想吧?”

皇帝不满了。

你们这些传统文官,总在攻击秉宽。

现在朕也体谅你们,没用秉宽的人去主持三边军务,最多是把朱凤调过去,但朱凤始终是武勋,他用兵也是要听命于文臣的,现在你们连个领兵巡抚都挑不出来,这不是在打朕的脸,是在打你们的脸。

马文升道:“户部左侍郎许进,可胜此任。”

不是你们内阁也不确定举荐谁吗?那就由我这个兵部尚书来了。

刘大夏不适合,那就派个“德高望重”的过去,直接派尚书不行,派个侍郎总可以吧?许进到底是户部左侍郎,一边调动钱粮,一边配合进兵,这很合适。

朱祐樘道:“不妥。都说了,是以后进之臣来领兵,你们为何就没听明白朕的意思?”

刘健此时也很焦躁。

又要找后起之秀,还要找懂西北局势的,还要是不让秦纮觉得反感的……最重要的是当下就要把人给举荐出来……这难题出得也太大。

就在刘健心焦要选谁时,一旁的李东阳道:“臣认为,南京太常寺卿杨一清,可胜此任。”

“哦?”

朱祐樘本还有些急切和气恼。

听到举荐之后,他微微皱眉,并未置可否。

李东阳道:“杨一清在陕西多年,熟悉陕西、甘肃、宁夏等处军务,且其有用兵之谋。”

朱祐樘看着一旁的刘健道:“刘阁老你认为呢?”

刘健道:“臣也认为尚可。”

“嗯。”朱祐樘点点头,似也在思索这个人是否合适。

此时马文升却对此有所异议:“陛下,杨一清在陕西时多为督学,即便有熟悉边地的优势,但难掩其未在军政中谋职之弊。还请陛下另选派他人。”

说白了,马文升认为杨一清资历不够。

上来就当宁夏巡抚,还要主持带兵出击,派个尚书去都未必能镇得住场子,居然找个名不见经传的杨一清?

朱祐樘道:“也未有更合适人选,且事态紧急,朕同意用杨一清出右副都御史,主政宁夏边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