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受害者联盟(2/2)

谁知朱祐樘从张周那知道地动就一次,过去就过去了,一点都不慌张,还是带着司礼监三名太监出现在奉天殿内。

从朱祐樘来的时候,一脸羞恼的神色来看,皇帝还在气头上……

众大臣看到皇帝这般神色,大概就知道今天朝堂上要有一场血雨腥风了,却不知朱祐樘气恼的是他儿子丢了,到现在都一天两夜了,还没个消息。

“诸位卿家,昨天的地动,你们也都经历了,还用朕说什么吗?”朱祐樘在大朝的礼数之后,先做了开场白。

刘健走出来道:“有灾异发生,是乃臣等匡扶社稷不当,老臣乞老归田,还望陛下恩准。”

“臣等罪过。”很多人走出来,好似是要主动承担昨天地动的责任。

朱祐樘眼见很多人要随大流请辞,心中又觉得这群人是在用特殊方式向自己施压,随即抬手道:“朕都说过了,灾异之事全在于偶发,是否为上天降罪,还另当别论,如果有个什么灾,就要以什么人以此来背负责任,那这个人就是朕好了。”

“陛下。”刘健想说什么,又被朱祐樘伸手给阻止。

朱祐樘道:“因为秉宽提前谶言有地动,京城周边的百姓都有所防备,到如今也没有报上来人员的损伤。顺天府!”

“臣在。”顺天府尹张宪走出来举起笏板,“此番地动波及范围只在京城周边四十里,在五十里之外的通州便无震感,人畜并无损伤,只有城外的民舍有坍塌的,但并无人畜在内,顺天府及下属县衙已巡视于各处,确保百姓无碍。”

“很好。”

朱祐樘满意点头,这大概的意思,就是把此次防灾的功劳,归到张周身上去了。

“秉宽他居功至伟啊。”朱祐樘做了总结。

下面那些联名参劾张周的大臣,心里那叫一个气,但问题是……连地震都被张周给言中了,如果还要把这场地震的“原因”归结到是皇帝宠信张周所致,还说是什么上天降在灾患……那皇帝估计会故技重施,直接把人下诏狱。

拿灾异言事的人,那就别怪朕直接以灾异来惩戒你们了!

都说了,这是自然现象,你们非要联想……可你们有证据说明这跟张周有关吗?既然没证据……那朕的说辞便是证据,谁出来找事,那他自己就要有事。

朱祐樘道:“之前吏部尚书屠卿家请辞的奏疏,朕已经看过了,他年老体迈,旧病缠身,多番跟朕请辞。朕已经恩准。”

“多谢陛下体谅。”屠滽知道,自己的政治生涯也玩完了。

早就在预料之中,但就是没想到是以如此的方式结束的,本来自己走之后,吏部尚书这职位怎么说也会跟他推举,以及传统文臣所支持的人有关,而且归属于他背后派系的人,能在此番波动中得到最大的利益。

至少六部侍郎中,能占好几个。

但现在看来……那些人就算还是侍郎,多半也要往南京调了。

朱祐樘道:“之前廷议,接替吏部尚书者,是为何人?”

刘健看了看屠滽的方向,这才走出来道:“乃前南京兵部尚书倪岳。”

倪岳在大明可是个“悲剧人物”,本来礼部尚书当得好好的,就是为了给外戚党徐琼上位让路,被发配到南京当吏部尚书,后迁为南京兵部尚书……在南京,兵部尚书因为具有挟制南京军权的职责,跟南户部尚书一样属于实权派,地位是在南京吏部尚书之上的。

这次徐琼退休了,大臣们感念到当初倪岳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都想着以他的资历,回来当个吏部尚书。

朱祐樘道:“倪岳的确有此能力,他留下的南京兵部尚书职位,朕推选莱国公张周,诸位卿家可有何异议?”

直接指定人选。

什么廷议廷推的,朕就是不跟你们玩那套了,倪岳这个人,朕同意按照你们的来,但要把南京军权让出来,方便朕的秉宽在南京给朕办事。

刘健道:“陛下,莱国公资历尚浅,出仕时间也不足三年,只怕是……难以承担如此重担。”

朱祐樘问道:“那秉宽几次在西北和辽东用兵,朕觉得他每次做事都非常沉稳,有说他用兵冒进犯险的,在辽东定女真时却稳中求生不急不躁,各处边镇对他的风评都非常好,连曾经对他很有意见的大同巡抚马中锡,最近也上奏提出让秉宽去接替他……你们能说,秉宽没有资历?”

李东阳走出来道:“但他已有武职爵位在身。”

“文武不能兼备吗?”朱祐樘道,“朕又没有让他做南京守备勋臣,再说南京仍旧有守备中官、协同守备等,还是你们觉得秉宽去南京,是为了用兵的?”

皇帝态度非常坚决。

刘健和李东阳也不过是“循例”出来反对一下,彰显他们的态度,并不是他们觉得真能让皇帝收回成命。

让张周去当南京兵部尚书,不好吗?其实从刘健等顶级文臣的角度来说,这是善事一件。

既然张周当尚书这件事,是无可阻拦的,那还是让他当南京六部尚书好了,至少眼不见为净。

“都察院左都御史闵珪,朕已派人查过,并无贪赃枉法之事,但其老迈昏聩,实在难当大任,令致仕还乡……这几日吏部推选出新的左都御史人选,至于其它……最近几日酌情考量,朕也不想一次更换太多的朝臣,一切都以稳定为先。”

……

……

朝议结束了。

皇帝没有在朝堂上大动肝火,看起来一切还在可控范围之内,但参劾张周的事情……好像被一场冰雹和地震,硬生生给压下去了。

大臣们众志成城要把张周给干下去,结果事到临头,发现“天意不可违”,在张周那张嘴屡屡能以灾异之事开光的时候,大臣还想拿“灾异”把张周给攻讦下去,皇帝就会觉得大臣是在故意针对。

出了奉天殿,众大臣变得沉默寡言了许多。

屠滽致仕,意味着之前反对张周的排头兵就这么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看起来调个倪岳到京,但因从南京到京路途遥远,至少还需一个多月倪岳才能到任。

吏部的差事,基本要由身为右侍郎,很可能将为左侍郎的韩文来负责。

六部其余的衙门看起来暂时无调动,但皇帝也明确说,是不想一次更迭太多,但最近更换人选上也不会客气。

“怎办?”

刑部尚书白昂侧目望着刘健、李东阳等人。

他很清楚。

屠滽退了之后,下一个就是他,因为户部和工部有很多事未完成,所以周经和徐贯的致仕要往后推一推,而刑部的差事相对来说接手比较容易。

且闵珪跟他白昂关系较近,同属三法司的当家人之一,现在大理寺卿王轼是没资格当尚书的,本来接替他白昂刑部尚书人选的人也是闵珪……随着闵珪致仕,白昂感觉到自己这边谳狱体系的接班顺序,完全被打乱。

“再请旨吧。”李东阳不冷不淡甩下一句。

这话显得模棱两可,让白昂感觉到,内阁对于三法司这边好像无法去力保了。

也怪之前闵珪跟张周斗得太凶,在张周入朝之后,但凡朝堂上涉及到张周的事情,闵珪都会出来反对,这次更是把话都说满了,闵珪只是被勒令致仕,看起来已算是皇帝“格外开恩”。

刘健和李东阳走在前。

众大臣也都相继散去,只有谢迁往后靠几步,到白昂面前道:“多跟南京的几位走动一下,问问那边的事。翰林院那边……或还有一人会被调回京。”

“何人?”白昂不太明白,为何谢迁突然要过来跟他说翰林院的事?这跟谁接替刑部尚书有关?

谢迁叹道:“还能是谁?前面进过诏狱那位。”

不用明说是谁,白昂瞬间听明白,这说的是程敏政。

之前六部在考量尚书接替人选的时候,压根就没把身在南京掌南翰林院事的程敏政算在内,或者说此人都被忽略了。

但在经历了京师地震之后,皇帝明摆着想用接近张周的人,那作为翰林学士的程敏政,无论是入阁,还是当尚书,都是有资历的。

皇帝很可能会以程敏政入手,入朝之后跟林瀚配合,那往张周身边靠拢的人,或说是张派,等于是有两个尚书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