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宗藩的觉悟(2/2)

朱祐樘问道:“奏疏是怎么提的?”

萧敬道:“目前朝鲜提出,可以由朝鲜曾经国主李的世子,也就是刚得到册封的嫡长子,为朝鲜国主。再或以晋城大君李怿为国主。后者则得到朝鲜仁粹大王大妃、慈顺大妃二人的认可。”

仁粹大王大妃韩氏,是李和李怿兄弟二人的祖母,相当于“太皇太后”,而慈顺大妃则是李怿的亲生母亲。

这等于是告诉在场大臣,这个李怿虽然年岁也不大,虚岁只有十三岁,却有朝鲜两个有权废立的女人的支持。

朱祐樘问道:“诸位卿家,你们认为谁人合适呢?”

李东阳走出来道:“陛下,在如此之事上,不应当由大明亲自参与其中,由朝鲜自行决定后再提报为好。且之前的国主李,并未有实际僭越之事发生,如果擅自废立的话,只会遭致他人所非议。”

文官还是不太想理会朝鲜内部的这些破事。

本来就是一群天高皇帝远的“蛮子”,跟我们中原往来又不多,把你们王权给颠覆了,是显得我们很牛逼,但颠覆完了由你们自己挑个国主出来,我们再攻击一下这个新国主是否有资格继位,甚至下旨来喝斥你们“造反”,这才是正经流程。

如果被人觉得,是我们大明促成了谋反,且还指定你们国主的人选,那朝鲜那些士林中人,岂不是把这种恨,从造反的朴元宗身上,转移到大明头上?

“礼部。”朱祐樘道。

徐琼从人堆里走出来,他已经在礼部尚书的位子上,生生拖了几个月都还没离职,走出来还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让人觉得他好像是命不久矣,想博取他人的同情。

徐琼声音沙哑道:“大明的确不敢牵扯到番邦嗣位之事,可在嗣位人决定之后,再议定其是否有资格继承。”

“朕不这么认为。”朱祐樘道,“如果朝鲜能决定的话,他们应该已经决定好了,再提报上来,相当于知会大明一声,可有跟大明商议的意思?”

“这……”

徐琼回答不上来。

如果决定了再提报,那就等于是“先斩后奏”,大明得到的礼重根本没那么大。

大概就好像是,朝鲜人在跟大明皇帝说,看,我们已经把国主决定了,你这个皇帝给批准一下,你不批准我们也就这么办了,大不了不得到你们认同,总之过几年你们还是会认的,不然怎么体现大明对我们是宗主国关系?

但现在是……国主我们不敢自己定了,请大明给我们挑个国主出来,我们只听大明皇帝的吩咐,说让谁当谁就当,不给定的话……我们就把国主的位子给空着。

大明宗主国的地位,如此才能得到最直观的体现。

你们这群大臣在这里纠结什么礼数之类的,但朕要的就是这个面子,哪怕朕也只是在这两个人中选,哪怕选出来的人也是他们可能都倾向内定的,但就是这么个主次关系,让朕倍儿有面子。

谢迁走出来道:“陛下,不知促成此事的莱国公张周,对此有何意见?”

啊?

在场很多人都用惊讶眼神看着谢迁。

你谢于乔居然还在意张秉宽想拥立哪个人当朝鲜国主?你肯定不是故意跟张秉宽抬杠吧?还是说……你想暗示,其实这都是张秉宽搞的阴谋?

朱祐樘道:“秉宽人在辽东,从未参与此事,且唐寅是朕派去朝鲜,质问朝鲜国主的,此叛乱全因朝鲜内部纷争而起,也在于朝鲜国主李不得人心,否则也不会以一千人马就生擒了李,并得到朝鲜王室对于靖国之事的认可。谢卿家,有些话可不要乱说。”

谢迁笑了笑,急忙举起笏板道:“是老臣失言。”

什么失言。

陛下您还装什么装?

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事就是张秉宽干的,唐寅立的功劳大,也不过是张周派出去的棋子而已,我们都知道张秉宽才是主导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我们就不信张秉宽对于谁来继承朝鲜国主之位这件事,能不做任何的上奏提醒。

朱祐樘眼见在场大臣不直接回答二选一的问题,便道:“既然诸位卿家对于谁继承朝鲜国主之事,没有定案。那不如,过几天再定。”

刘健道:“如此不妥。只会令朝鲜陷入动荡不安。”

朱祐樘心说,朝鲜动荡不安,不正合朕意?

朕现在要的是及早平草原,把朝鲜给搞乱,正好方便朕施行大计。

李东阳道:“国不可无长君,朝鲜国也当如此,李之子毕竟年幼,以晋城大君继承国主之位,也不是不可以考虑。”

朱祐樘冷冷道:“李卿家倒是很为朝鲜国的安定着想啊。”

言外之意,你到底是站哪边的?

朕好不容易在张周和唐寅师兄弟的相助之下,把朝鲜给搞乱,你们这群大臣商量半天,就是如何让朝鲜内部迅速安定下来?你们到底是不明白朕的良苦用心,还是故意在这里捣乱呢?

儒家礼教?

礼教能当饭吃?

再说了,你们平时在朝堂上计较对大明子民的礼教就算了,跟朝鲜人讲什么礼教?

李东阳听出皇帝是在讽刺自己,他道:“臣不敢妄议。”

这意思是,陛下您说是谁就是谁,要拖着那就拖着,我们还不管了呢。

“我们也不能对朝鲜内部之事不管不问,那到底也是大明的宗藩之地,朕不能不负责任,听说朝鲜已派出上贡的使节队伍,估计再有个十几天就能到大明,在这之前及早把此事定下来吧。”

朱祐樘也不着急了。

大不了你们朝鲜内部敢自作主张定谁来当国主,既然请示了朕,你们还敢擅作主张的话,看朕不让秉宽把你们给打趴了!

朕就是喜欢看热闹。

怎么地吧?

……

……

朝议刚结束,朱祐樘乘坐銮驾往乾清宫去。

皇帝一走,奉天门之前瞬间炸开锅。

“一千人马,把朝鲜国主给抓了?好家伙,这唐寅是活脱脱第二个王伯安啊!”

“会不会有张秉宽在背后施法作妖?”

“朝鲜国主那是一点防备都没有?还是说被臣子蒙蔽?朝鲜之前不都挺安定的?为何突然来这么一出?”

大臣们整个都傻眼了。

要不是从皇帝口中说出来,知道这事不可能是张周和唐寅吹牛逼,所有人都要觉得这牛逼吹上天了。

谢迁笑道:“是啊,说书编戏的人都不敢这么写。那或许是李,真的太不得人心吧。”

户部尚书周经叹道:“我看更多是因为莱国公、新建伯等人在辽东与建州、海西等部女真交战,在军政上对朝鲜压力过大,再加上朴元宗此举明显有莱国公暗中授意。”

“言之有理啊。”沈禄走出来笑道,“那诸位看,是否要把朴元宗拉到大明一边来?如此,朝鲜可就真的算是大明的宗藩了。”

沈禄现在也挺得意的。

因为之前商议给朱祐樘纳妃的事,沈禄跟张周接触比较多,他觉得张周身上“弱点”是有的,那就是张周也是个贪财好色的“俗人”,他可以通过跟张周的相处为自己获取政治资源。

刘健近乎是一锤定音道:“朝鲜之事,诸位还是少去掺和,朝鲜任何的乱局都需要大明辽东出兵来善后。朝鲜安则辽东安,莫不是你们想亲力亲为?”

众人一听便明白了。

张周搞出来的烂摊子,要张周自己收拾。

朝鲜内部的局势,我们在京师议论再多,也不如张周在辽东放个屁好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