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心学(2/2)

至于好或者坏,张周倒也不是十分在意,要的就是特立独行……你们大可来攻击我张某人的学术研究,但本来我张某人就是你们眼中的异类,身上的虱子多了不怕痒,但我靠心学能带来的学界影响力,可非一般人能企及的。

想要在学界立名,也必然要剑走偏锋,想要获得最大的名望,那就要来把大的。

王鏊对张周此举并没什么意外,他甚至还担心张周做事过激,反而会丢人,他道:“要以儒学而立身,完全不必着急,任何一人在翰林院中有了资历和威望,他的学术见地都会为人所听到。那你将书带过来,我帮你参详一下,若是能帮到你的地方,我尽力。”

王鏊这是怕张周丢人。

他还不知道张周所带来的心学理论会带来怎样大的影响。

如果知道的话……估计打死他都不想参与其中。

张周笑道:“回头就给王学士送一套过来。”

……

……

心学终于完整诞生了。

张周为此不惜成本,刊印了一千套……在书局内贩售,价格很公道,先由翰林院中做个广告,而后就开始于民间推进。

别人不知道他在学界有什么名气,但有听说是“张半仙”印书的,光是这噱头就很强,以至于在开售当天,就卖出去不下六十套,名声还在逐渐传播中。

不求有见解,只求有噱头。

最初来买书的,自然也不会是什么名儒,甚至连举人阶层对张周所刊印的书都不会有太大的兴趣,但人怕出名猪怕壮,有了名气,随便写几个字印出来,都有人买,更何况张周直接是刊印了一整部的心学典籍。

当然光靠吆喝还不行,还要有人出去给“推广”。

这个人被张周选定为唐寅。

你唐寅到京师之后不是没事干吗?连徐经也投奔王守仁不得,回到京师?那你们就一起帮忙去推书。

唐寅最初听到张周的“建议”,他是抗拒的。

“张学士,您已修撰了《大明会典》,已是翰林侍读学士,何必再自寻烦扰?任何的理论推出去,都会造传统儒者的抗拒……”

唐寅就差说,你名声已经够差的,没必要再多帮自己败坏一点名声,反而还连累了我们这些人。

张周道:“伯虎啊,你是我师门中人,你以为咱师门是方士之门?以为以后我要教你炼丹、问道?我们乃是儒者之门,简称儒门,我既是你的师兄,便有义务在各方面栽培和指导于你,限你在一两日内把我所写的东西看明白。”

“一两天?”

唐寅皱眉。

折腾人呢?你写了些什么鬼玩意,就让我给你做宣传?还让我短时间内就整明白?

张周不屑道:“不然呢?以后别人问及你,你作为我师门中人,对于典籍中的内容却丝毫不知?别人自会认为你学艺不精,甚至因此而轻蔑于你。”

唐寅摇头道:“不至于。”

张周恼了,厉喝道:“你到底干不干?”

被张周如此训斥,唐寅意识到,自己这是上了贼船了,从答应张周赌约,再到被张周相助渡过鬻题风波之后,他就已经被绑在这条船上,想跳船都没戏。

那也……

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

……

随后一段日子,唐寅和徐经就作为推广小能手,开始在江南士子中推广心学。

令唐寅想不到的是,在他去见到江南士子时,得到的待见,不同于一般的进士,甚至比翰林得到的待遇还要高。

更多还是因为……他是张周的同门。

“唐兄,你可真是拜得高门,不知令师是哪一位?”这是普通士子最关心的问题。

都觉得张周牛逼,那张周的师傅应该更是高人中的高人。

但到现在为止,没人听说过张周拜得谁为师,既然唐寅作为张周的师弟,大本事或还没学来,至少自己的师傅是谁总知道吧?

唐寅一脸尴尬。

面前是江南会馆内几十位举人、贡生等,却连自己的恩师是谁都说不出来,还不够丢人的。

徐经趁机为其解围道:“恩师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师兄是谁。张先生如今在朝中声望卓著,多人求见而不得,更少有拜读其诗词和学问的机会,而今他为天下士子准备了儒学的感悟,特地带来与诸位参详。未来几日,京师江南会馆之内,敝人会亲自做东,举行几场研习学问的文会,还请诸位多加赏光。”

相比于唐寅对张周推广学问之事的敷衍,徐经这边就比较主动了。

因为徐经要靠巴结张周来获得上位的机会。

终于有给张周扬名的机会,他还不赶紧展现出自己最强大的凭靠……财力?

来参加研讨会,管吃管住,还包这种茶点,吃酒都是吃席,谁的学问好还能得到嘉奖和扬名的机会,甚至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大明如今风头正盛的新贵张周……简直是走向人生巅峰的最佳途径。

别说张周写的本身就是心学集大成的著作,哪怕他写的就是一团狗屎,有这造势的功夫,别人也会给他茅坑里淘金,给你找亮点帮你扬名。

“诸位,那咱就参详参详?”

以前这些举人和贡生,是不屑于去跟张周攀关系的。

因为攀了也白攀。

但现在不一样了,有张周的同门师弟出面,等于说研究张周的著作,就有了接近张周的机会,那他们想着就要好好研究一下了。

正是文人所讲求的无利不起早。

什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文人还讲求“识时务为俊杰”呢。

这时候不瞪起眼来,还等何时?

……

……

京城突然兴起一股“心学热”。

不是真的热,就是刮起的一股风,连传统儒家中人,都不知道这股风是怎么刮起来的。

此事连皇帝都给惊动了。

倒不是说朱祐樘闲的没事干,去研究民间士子在干什么,主要是因为萧敬奏报说,这件事跟张周有关……眼下戴义退休只是时间早晚的事,皇帝已决定在年前将其替换,所以这会萧敬也在积极表现自己。

“陛下,这是跟张先生讨来的,您御览。”

萧敬把一整套的书给拿来。

朱祐樘看过之后就觉得头疼。

他道:“这岂有那些武侠说本有趣味?”

皇帝已不是当初勤勉克己的皇帝,在他看来,也是能找点乐子,绝对不会给自己添堵。

萧敬道:“现在京师各处都在流传,褒奖、抨击的人都有,甚至有不同的学派为之争论。东厂派人去听过几场……学术争锋时非常激烈……但张先生的学术似乎已得到……一些人的肯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