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共主不是那么好当的(2/4)

转眼已到八月。

张周在西北日子过得倒很逍遥,基本上的情况就是,大明边军已经能完成对边关以北百里范围之内的日常巡防,夜不收能推进草原的距离,从本来二三十里都不到,如今已经能到二百里到四五百里。

鞑靼内部似乎一时也消停下来。

达延汗曾试图上奏,请求跟大明继续上贡和通商,却为朱祐樘明确拒绝。

至于张周在西北的开矿,推进速度也很快,除了山西的煤矿已经开始投产,连张家口堡以北的铁矿也开始开采,大明西北各处除了屯田之外,就是一门心思搞生产,冶炼工坊从大明的京师到西山,再到宣府的张家口,再到山西大同……这一路上形成了产业链。

只是张周对于西北铁矿的成色仍旧不满意,他已经跟朱祐樘上奏过,准备在后世唐山周围,也就是如今的北直隶永平府周边,开辟新的铁矿场。

而在京师内。

朱祐樘最近似乎身体很不好……

一连几天都没上朝。

也不是说他真的生病了,而是他逐渐开始懈怠于朝务,有时候身体稍微不适,他就不打算上朝,这也是朱祐樘在当政中后期所产生的怠政心态,历史上他是从弘治十四年左右,经常不参加朝会。

但因为有张周在,他觉得好像一切都无须自己亲自出马,才会产生这种心态。

大臣们觉得,这是因为一个牛逼的“生日会”,让皇帝的心起空了,这位大明的皇帝以为自己是明君圣主在世,拍马屁拍多了的必然结果。

……

……

却是这时候北方的一道“上奏”,让朱祐樘逐渐懈怠的心又收拾起来,但因为对外人说自己是生病,他也没举行朝议,只是趁着中午时,让朝中几名重要的大臣一齐到乾清宫内,于乾清宫举行一场内廷的会议。

被召见的大臣,除了内阁三人之外,还有六部尚书及左都御史、掌院翰林学士王鏊。

武勋那边则一个都没召见,显然这次的事情是涉及到决策层面的。

司礼监四名太监都在。

在几名大臣抵达之后,简单的见礼,朱祐樘让人给他们赐了座,同时将一份誊录了多份的“奏疏”,分发到每个与会大臣的手上。

等大臣看过之后,才知道事态有点不同寻常。

“咳咳。”朱祐樘咳嗽两声,给这次的内廷会议奠定了基调,“朵颜三卫,说是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引兵二十万往蓟辽以北,要吞并他们。所以他们上奏,请求国朝出兵。咳咳。”

皇帝还显得很虚弱。

是否真的有病,在场大臣也不在意了,反正看皇帝的精神状态还挺好,说话中气十足。

李东阳道:“此乃好事,是为火筛诣阙的效果显现。”

在场几人还很意外。

皇帝这时候心已经起空了,你李东阳居然还帮着皇帝拍马屁?还是说你准备来个大喘气,说完褒奖的话应该说点丧气话,给皇帝头上浇一盆冷水了吧?

出乎意料的……李东阳说完就说完,没下文。

这就让在场大臣更觉得不可思议。

按照他们的想法,现在内阁的态度应该是……陛下,此乃火筛入京师朝见后的后果显现,看看,他们那些草原部族都把大明当冤大头了!有没有麻烦都让大明出兵!

“嗯。”朱祐樘对于李东阳的说法倒是很满意,他点头道,“诸位卿家,尔等认为大明此时是否应当出兵?”

在场大臣很尴尬。

这种问题……

换了是去年,没有张周在朝时,皇帝大概都不用问,当然那时的朵颜等部族也不可能跑来厚着脸皮请求大明出兵……因为约定俗成的,你们草原部族自相残杀,关我们大明什么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